自從大唐帝國搞出了稜堡後,並且是在海外領地以及邊地裡表現出來了巨大的戰術防禦能力後,大唐帝國就是對稜堡保持了極大的熱情,幾乎是在所有需求的地方開始修建稜堡。
在內陸繁華區域,又或者是戰略價值極大的區域,大唐帝國就是修建大而全的稜堡。
比如說在金陵城裡新修築的皇宮,她不僅僅是一個皇宮,除開內部的宏偉建築外,它的外部宮牆的防禦體系設計,就是一個典型的稜堡防禦體系,因此皇宮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稜堡,只不過外表上看起來宏偉狀況,讓人忽略了它的軍事防禦效能而已。
又比如在江陰,陸軍也是在這修築了一個沿江炮臺,這炮臺同樣也是一座稜堡。
然後是吳淞港要塞,吳淞港不僅僅是海軍基地,同樣也是一座龐大無比的軍事要塞,中心是一座大型稜堡,而周邊是六做小型的凌波,常年有至少上萬名陸軍以及數千名海軍陸戰隊駐防。
再配合炮臺上的上百門大口徑火炮,讓此地成為了江南地區的第一要塞,該炮臺上的大口徑火炮足以徹底封鎖進入黃浦江的航道,同時能夠一定程度上封鎖長江入海口,之所以只能是部分封鎖長江入海口,那是因為長江入海口太寬,而目前的火炮有效射程,哪怕是大口徑的加農炮,有效射程其實也沒有多少。
雖然說抬高仰角,可以獲得更大的射程,但是最大射程在實戰中沒有任何的意思,必須是有效射程才能夠擊中敵人。
如果說最大射程的話,哪怕是目前大唐帝國的陸海兩軍使用最多,也是最頻繁的五斤加農炮,其最大射程也能夠達到三千米左右。
但這個最大射程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最大射程的情況,炮彈會飛到那裡去,那真的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了。
標準情況下,陸軍方面對五斤野戰炮的使用,其有效射程是規定為四百五十米,這個距離基本上是有效射程的極限了,而實戰中,陸軍方面在使用五斤野戰炮的時候,往往是拉近到四百米左右的距離才開火。
此外還有裝備數量同樣眾多,僅次於五斤火炮的九斤火炮,這種火炮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三千五百米,但是有效射程也不過五百五十米左右,實戰使用的時候,陸軍方面往往是會拉近到五百米內的距離開火。
至於海軍那邊的艦載加農炮,雖然使用的艦炮炮管其實和陸軍的野戰炮一樣,但是他們的實戰有效射程更近一些。
海軍在實戰的時候,甭管是九斤艦炮的還是十四斤以上的重型艦炮,都是會在五百米以內才開火,而實際上,想要取得比較可觀的有效命中和殺傷,這個距離往往還是需要拉倒三百米以內。
在海軍參謀部的那些參謀們的設想裡,大唐帝國海軍的作戰方式,尤其是和敵軍艦隊決戰的時候,應當是集中所有能夠集中的戰列艦,大型巡洋艦,然後組成一條或者多條的戰列線,組成戰列線的戰艦成一一條線,首尾相連跟隨前進。
透過機動,搶佔t字頭,然後用側舷火力消滅對方,而側舷火力的開火距離,就是在三百米左右。
雖然說海軍的艦炮在實際戰鬥中,開火的距離會比較近,這是受到了戰艦在海面上顛簸的影響,假如把艦炮搬到陸地上,有了穩定的設計平臺後,命中率會有所提高,進而拉高有效射程。
但是參考陸軍那邊,其最大的有效射程其實也高不到那裡去,在大約五百米的標準上,頂多能夠提高一兩百米而已,是不可能達到最大射程的。
為此,海軍那邊為了提高海防火炮的命中率以及有效射程,想了很多辦法,不僅僅是海軍,實際上帝國整個國防工業上下都是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而努力。
並且提出了很多的方案!
有的人想要提高火炮的精度,採用更加精密的造炮工藝,來提高火炮的精度。
也有人想著透過改進瞄準方式,來提高精度。
也有人想著,乾脆搞聖天子提過的線膛炮!
但是很可惜,不管是提高造炮工藝還是搞線膛炮又或者是改進瞄準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受到了基礎科學的印象,對材料以及加工的工藝要求太高,目前來說,這個問題暫時是無解的。
至少皇家理工學院那邊就是表示,以目前的工業技術能力而言,火炮的效能已經是差不多達到極限了,很難有所大規模的改進。
對此,軍方雖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是接受。
火炮的有效射程不足,這也就讓海防火炮難以封鎖比較寬闊的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