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戰役的範圍是非常廣的,從河北的東北部地區,然後到遼西省、遼東省、東北省,幾乎是整個東北地區。
這上頭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軍方大佬,上將級別的大佬壓著,根本就無法指揮這麼多的部隊,進行如此廣泛的作戰。
對於東北征夷司令的人選,李軒從去年冬天就開始考慮了,直到宣平十八年的元宵後的現在才是決定。
此人就是方希同,外人蔑稱其為大唐陸軍裡同陸軍上將,套用了同進士的說法,說方希同根本就不是個陸軍上將,頂多只是個同陸軍上將……
憑心而論,此人的軍事才華不咋地,至少在人才濟濟的大唐陸軍裡,不算怎麼樣!
但是此人有一點卻是頗得李軒欣賞的,那就是此人非常的忠誠,他的忠誠甚至都可以說是愚忠的那種,李軒讓他怎麼幹,他就怎麼幹,那麼這麼樣會讓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他都不會皺哪怕一下眉頭!
這種近乎病態的愚忠,也是讓他在人才濟濟的大唐陸軍裡,一直保持著地位!
當年大唐王朝還窩在貴州廣西兩省的時候,他就是主力部隊第二步兵旅的少將旅長,然後是第二軍的軍長,乃是最早的一批軍長。
同樣是最早一批晉升中將的軍長。
他的從軍之路,在戰績上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遠遠不如郝柏年、李春景、陳科橋等人這麼耀眼,但是他卻是一直在野戰部隊任職,從始至終都是手握軍權。
雖然他的軍銜十幾年都沒有變過,一直都是中將,但是他卻是先後歷任五個軍的軍長,哪怕是前些年,實在是不能壓著他的軍銜了,李軒把他晉升為上將後,他依舊是沒有被調回京畿樞密院,而是以陸軍上將的身份,破格兼任第一軍軍長。
掌控直隸四道十餘萬大軍,成為控衛大唐帝國京畿地區外圍防線的指揮官!
這個人,在戰績上不耀眼,外界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唐陸軍裡還有著方希同這麼一個陸軍上將呢!
但是在李軒的心中,這個人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郝柏年,甚至比郝柏年還要更重要一些。
其他軍方高層,大多也是知道方希同的特殊性,所以這些年來,其實不少陸軍將領,對於方希同也是有所抱怨的,這個人屁本事沒有,勝仗也沒有打幾場,但是卻是一直把控著全軍,最近幾年更是破格以陸軍上將的身份兼任第一軍軍長。
這等待遇,哪怕是郝柏年都沒有過!
郝柏年自從帝國徹底統一華夏之後,基本上就沒有掌控實際兵權了,都在金陵城閒住了七八年,也就是最近兩年成為了值班大臣,這才重新掌握大權。
而李春景,陳科橋這些當年讓前明君臣聽到就能嚇破膽的將領們,如今一個個都是隻能在金陵城裡種花養鳥,美曰其名是聖天子善待功臣,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但天地良心,他們全都還是四十歲左右的人,正值一個將領最黃金的年齡了。
但是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如今帝國軍界裡,除了方希同這麼一個例外外,其他的野戰軍軍長,清一色的中將的,而師長、旅長清一色的少將,沒有任何一個上將級別的將領在外領兵。
李軒在華夏統一之後,就是把絕大部分的高階功臣將領全部召回了金陵城,授予陸軍上將的軍銜,要麼是各部部長的職務,要麼是樞密院副使的頭銜,爵位是侯爵起步,公爵的也有好幾個,但是這就是全部了,繼續領兵那是不太可能的了。
如果讓郝柏年、李春景、陳科橋這三個人裡的任何一個人在外頭領兵,說真的,李軒都得擔心他們那一天帶兵殺到金陵城來。
如果他們領兵造反,這大唐陸軍裡還真找不出幾個能夠和他們相抗衡的將領來!
比如李春景,這個人用兵狡猾如狐,常人根本無法跟上他的思維。
當年明軍被他耍的團團轉,如果有一天他領兵造反,李軒估計也得提心吊膽的,如果派方希同這樣的將領和李春景對打,恐怕方希同全軍覆滅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敗的呢!
所以,李軒覺得,郝柏年、李春景、陳科橋這些猛人,還是呆在金陵城裡種花養鳥更好一些,頂多就是和郝柏年一樣,參政議政,從將領變成一個政客。
至於帶兵打仗,只要不發生重大的變化,比如說滅國危機之類的,他們是別指望能夠帶兵打仗了。
其實李軒本來也是不打算搞什麼東北征夷司令部的,但是東北那邊的狀況比較複雜,沒辦法,只能是臨時搞一把。
更何況,李軒也是準備藉此機會,來整合目前大唐帝國陸軍的指揮體系,如今大唐的軍就有十七個了,理論上每一個軍都複雜一個方向,但是出現協同作戰的時候卻是更加麻煩。
而後續隨著帝國在南洋、在西域等地區擁兵,勢必會出現更大範圍的防區,因此在軍級部隊之上,建立更高階別的指揮機構,也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