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比如從事瓷器產業的許家,人家就很明智的沒有捐獻哪怕一件瓷器,而是直接捐獻了五千兩銀子的現銀。
除了本地士紳大戶們外,還有幾個人是國內的幾家大型企業派駐到開封的管理層。
河南雖然說工業發展的不咋地,但是好歹也是中原腹地,同樣也是傳統的糧食產區,而開封也是省城,所以還是有不少的企業在這裡開設了分公司或者是分廠。
不過這些管理層的許可權有限,自然是不可能捐獻太多的,只能是一兩千兩銀子的捐。
這倒不是說他們所屬的公司小氣,實際上這些大公司不小氣,哪怕是為了企業的聲譽,在遇上這種大災難的時候,也會捐獻大筆資金的。
浙北聯合紡織公司,這家由浙江的眾多傳統從事絲綢行業的傳統商人們,聯合組建的民營紡織公司,從事蠶繭、生絲、絲綢等一系列生絲製品的生意。
在前面浙北部分府縣遭到洪澇的時候,一次性就捐獻了二十萬兩的現銀以及救災物資。
這也是大唐立國以來,眾多民營企業裡,所捐獻出來的最大額度善款了。
為此,大唐朝報都是破天荒的給他們做了一個重點報道,當然了,主體並不是他們,主體是當代社會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聯合紡織公司只是被作為典型進行舉例而已。
而這一篇的重點報道,也是浙北聯合紡織公司的名聲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這一次的捐款既體現了該公司的社會責任感,又是彰顯了他們公司的財力。
你想啊,尋常公司的總資產都沒二十萬兩銀子呢,但是人家一次性就捐款二十萬兩銀子了,這說明什麼?
說明他們不差錢!
而商業挑選合作物件的時候,總是喜歡和不差錢的企業合作,這樣才能夠合作順利,避免出現各種麻煩,生絲行業,本來就是重資產產業,利潤雖然高,但是成本也高,風險也大。
那些蠶農們自然是更喜歡和這樣不差錢的生絲企業簽訂蠶繭收購合同,那些貿易商人也是喜歡和只有這樣的公司合作,購入並代理銷售他們的生絲以及絲綢成品
二十萬兩銀子的捐獻,給該公司帶來的是翻倍的業務增長,而且還在持續高速增長中,繼續這麼發展下去,過幾年怕是要挑戰生絲產業的龍頭企業,江南紡織公司的地位了。
這二十萬兩銀子,其實都不是捐贈,而是廣告費了,面向全國,效果良好的廣告。
不過,這麼的數額的捐獻,肯定是需要企業總部乃至董事會的同意的,普通的經理沒這麼大的許可權,在場的幾個管理層,只是代表分公司捐獻一定的數額而已。
等眾人都是先後報出了捐獻數字後,蕭保關露出了滿意的神情!
這些人,還是很上道的,在座十七人,代表十七個家族或者企業,一共捐獻了十一萬兩銀子的現銀或者用得上的救災物資,這已經不算少了。
有了這麼一筆款子,再加上地方財政的款子,至少短期內是不用擔心抗洪所需要的費用了,至於後續救災的費用也有了一部分,不過肯定是不夠的,到時候就需要發動全省的力量乃至全國的力量了。
不過,那已經不是蕭保關現在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現在,他的重點是保障抗洪所需,努力做到黃河不決堤,不造成大規模的洪澇。
要不然,今年還不知道有多少人受災,有多少人餓死呢。
蕭保關努力帶著官員軍民抗洪的時候,從金陵城一路狂奔,路上幾乎沒有休息過哪怕一天的,河南防洪抗洪督導組也終於是抵達了開封!
他們的到來,也是讓蕭保關鬆了一口氣,因為這個督導組裡,除了督查的御史外,還有好幾個專業的人才,都是內閣挑選出來擁有豐富抗洪救災經驗的官員,這些人抗洪救災的經驗可比普通官員豐富多了。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