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才是金陵城的民用商業碼頭,也是普遍意義上金陵港口,整個碼頭,幾乎是沿著長江南岸一路鋪開,在這裡停泊著大量各種各樣的船隻,由此可見長江航運的發達!
最近這些年,以長江航運為代表的數大幹流內河航運已經是構成了大唐帝國的經濟大動脈!
長江、京杭大運河、黃河、珠江這幾條大動脈,帶動著諸多支流。
長江流域有贛江、湘江、然後還透過京杭大運河連線淮河,進而連線黃河,然後透過黃河一直深入到河南乃至陝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珠江流域有北江,有東江,有西江,其中的西江更是一路透過肇慶,梧州,然後抵達柳州等廣西諸多地方。
廣泛的內河,也是讓帝國有了發展內河運輸的基礎。
同時帝國也是大力推廣,刺激內河運輸,因此最近這些年,帝國方面的內河運輸是發展迅速,最具代表性的長江上,尤其是金陵城到上海的這一段長江下游,也就是俗稱的揚子江,更是有著眾多的船隻來往。
來往揚子江上的這些船隻,有大有小,小的只是小舢板而已,但是大的卻是能夠達到數百噸的排水量,這些航行在內河上的船隻,通常以沙船為主。
沙船,這是一種很早就開始使用的船型了,特點就是吃水淺,載重量大,逆風航行能力強,抗風抗浪,尤其是抗浪能力很差,當然了,造價低廉也是它的一大重要特徵。
這樣的特點就是決定了,這種船型適合沿海,江湖使用,但是要進行遠海航行的話,勉強也可以,但是一不小心就會船毀人亡。
大唐帝國發展航運,內河航運以及沿海航運更是首當其衝,所以這種傳統的船隻也是得到了發展機遇,開始被大量建造並廣泛使用,不管是長江還是珠江還是各沿海,都是可以看見大量的沙船。
其實大唐帝國最近的造船技術發展迅速,戰艦就不說了,這個和民用沒啥關係,而遠洋商船的話,則是以六八零型商船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系列大唐新式商船,這種船隻被東亞其他土著以及西洋人稱之為唐船,而大唐內部的話,大多稱之為新船,或者乾脆是稱呼六八零商船等。
除了這種唐船新式遠洋商船外,還有其他幾種新式船型,比如飛剪船,只是飛剪船的船體雖然已經是被摸索應用了,但是這種船體單純是為了追求航速,以至於運輸量比較小,所以單純從貨運成本來說,其實價效比遠遠低於唐船,更加不要說蓋倫帆船了。
只有在一些需要追求速度的領域上,才能夠看見遠洋飛剪船的身形,比如說快速通訊家,快速運輸艦,此外少數的貿易公司,開始用這種飛剪船來運輸茶葉!
茶葉這種商品在海上運輸的時候,保質期是比較短暫的,為了讓茶葉儘早抵達目的地,用航速更快的飛剪船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不過在普通的,不追求速度的大宗貨物運輸當中,暫時還是沒能取代唐船或者是蓋倫船。
除了唐船以及飛剪船外,其實大唐帝國同樣也是學習並效仿了西方的蓋倫船,畢竟這種船隻用來運貨的優勢很大,一些貿易公司就挺喜歡用蓋倫船的。
相對於遠洋船隻的發展比較迅速,近海船隻的發展則是要落後一些,這主要是華夏地區的傳統船隻,本來大多都是為了內河、近海航行用的,而且效能還不錯,沙船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造價低廉,載貨量大的同時,所需的水手數量還少,這也就意味著運輸成本低。
要不然的話,那些船東們早就去購入人家鼎盛造船廠新推出的新式縱帆船了,那船多好啊,速度快,適合性也好,就是造價昂貴,還運不了多少貨。
想要用這種新式縱帆船充當普通貨船使用,估計就得等造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了,等到技術發展起來,造價更低了,所需的水手也更少了,運輸的貨物更多了,繼而導致的運輸成本降低了,說不準就能夠大規模應用了。
現在嘛,大唐帝國的沿海內河運輸,還是以沙船這種古老的傳統船型為主。
但是,這並不影響到大唐帝國沿海內河運輸的快速發展!
工商業有著龐大的運輸需求,船東們就有利潤,有利潤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船隻投入其中,這可不僅僅是大唐帝國官方推動的結果,更是商業市場的自然選擇。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