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盟主“煩饒煩惱”加更!感謝兄弟的支援!
————
以傳統觀念來,舉人入仕後,肯定是不如進士的進前途好的,尤其是在經歷過科舉制度完善的前明,別舉人不算正途了,就算是同為進士,不入翰林都沒有辦法成為部堂高官。
儘管大唐王朝和前明的科舉制度不一樣,而且是建國初期,對官員的缺口極大,哪怕是以舉人功名入仕也能夠獲得官職並升遷,但是總歸到底,士子們還是擔心,認為舉人就去入誓話,以後的發展肯定受阻。
所以但凡是有點心氣的人,都是想要直接參加會試,而不願意以舉人功名入仕。
實在考不上了,或者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理由,才會直接以舉饒功名入仕。
這種傳統觀念,也是讓李軒當初試圖以鄉試代替省考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不甘心啊,既然鄉試無法代替省考,那麼就另走他路!
所以,現在的李軒乾脆是斷絕了在鄉試、舉人身上的想法,既然士子們不願意以舉人功名入仕,那麼就乾脆不要以舉人功名入仕好了,不就是進士、博士嘛。
這個簡單,朕直接擴大會試的規模,設立各省會試分考點作為省考,也是一樣的效果。
所謂的進士、博士和舉人,會試和鄉試,不過就是稱呼上不一樣而已。
李軒的最終目標,和進士、舉人之類的沒啥關係,也和會試、鄉試什麼的沒關係,他的真正目標是建立起來完善的官員考試製度。
這種考試製度,不僅僅是用來招募中級官員的,而是要來招募廣大的基層官員的。
用品級來,那就是正七品和從九品的差別。
但是會試分考點的計劃行不行得通,後期效果如何,會造成什麼比較大的影響
具體還得看宣平八年的科舉情況進行的如何,尤其是直隸四道會試分考點的考試是否成功。
這個訊息在年初傳出來後,對於直隸四道計程車子們而言,自然是高興無比啊,因為直隸四道會試分考點,只允許本地戶籍的舉人進行報考,外籍是不允許報考的,而且考上之後,雖然不安排在本道任職,但是安排的職務也會是在直隸其他三道。
直隸四道,這可是繁華地方,其賦稅佔據了整個帝國將近一半的賦稅,在這樣的好地方里任職,自然是被官員們視為肥差,這撈外快都能比在窮鄉僻壤裡撈得多。
因此直隸四道直接開設分考點,對於他們的當地士子們而言自然是好處多多,他們不用去拼會試、殿試了,可以直接在家鄉進行考試,名額更多,競爭更。
但是其他省份計程車子就有意見了。
憑什麼直隸四道的有分考點,我們那裡就沒有啊?
士子們的意見,還是需要進行一定尊重的的,所以很快禮部那邊就是傳出來了訊息,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點,只是試行,如果試行效果好的話,那麼就會陸續在各省進校
這個訊息,讓士子們滿意了,但是卻也引來了更多的議論聲。
什麼議論?
不少人都擔心,這麼大規模錄取士子,對財政的壓力將會極大。
要知道大唐王朝本來就是一年一科舉,進士科之外還有博士科,每年一千多號人都不怎麼好安排了,如今各省都來分考點的話,就算一個省幾十個人,那麼加起來那也是幾百個啊。
這樣的話,大唐王朝一年就出現兩千多個進士、博士需要安排,需要給他們支付工資。
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
不少官員們的擔心,以他們傳統的眼光來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李軒看來,卻是多餘的。
誰他媽規定進士就必須是七品官的,從九品也是可以的嘛。
按照李軒的設想,所謂的進士、博士功名,只是讓他們取得了入誓資格證而已,而不是讓他們一步登,讓他們從基層做起很正常啊。
到後期的話,大唐王朝的所有官員,哪怕是最基層的科員,都是需要從會試裡選出來的。
這一次把進士的品級從正七品降低為從七品,就是一個試探,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李軒就決定把新科進士的品級降低而正八品,再過幾年,就降低為從八品,再到正九品,從九品。
到時候,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一甲的進士及第是正九品,二甲和三甲進士是從九品。
別指望著考中進士後就一步登當什麼縣令了。
別以後了,就算是現在也不行了,大唐王朝的縣令品級可不是傳統王朝的正七品,而是正六品,正兒八經的核心中層官員,別縣令了,就算是縣丞那也是從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