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肩高普遍達到一米四五以上,少部分甚至能夠達到一米五,爆發力比較強悍,不過耐力上要比蒙古馬差一些,然後對飼養的要求也比較高。
但是耐力差、飼養要求高,對於大唐王朝來說卻不是事!
不就是吃的精貴一些嘛,我們大唐陸軍有錢,養得起,大不了天天餵雞蛋黃豆等混合製作的精料。
不就是耐力差一些嘛,沒事,我們大唐騎兵從來不玩騎兵奔襲數千裡這種扯淡的戰術,騎兵們想要乘騎馬匹,只能是在進行戰鬥之前,誰要是敢在這之前騎馬趕路,分分鐘軍法處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大唐騎兵,甭管是輕騎兵還是重騎兵,玩的其實都是同一個套路,那就是隻在戰場上進行衝鋒作戰,日常行軍都是靠雙腳走路的。
所以得到了這些中亞馬後,大唐的馬政官員相當的有熱情!
其中部分被去勢之後,沒辦法充當種馬的馬匹,人家也不要,直接扔給了陸軍,而他們自己則是留下了近數十匹沒有去勢的公馬,另外還有一部分母馬,開始在馬場內進行培育。
而且他們也不是說單純的繼續繁育這些中亞馬,一部分是繼續繁育,而另外一部分,還是挑選了部分優良的蒙古馬進行雜交改良!
他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培育出一種理想的戰馬:體型高大負重力強、短距離爆發力強、長距離耐力又好、飼養簡單,隨便給點草吃就能養活還不調瞟、對氣候地理環境適應範圍大,北方冰原、南方叢林、平原地區,高原地區都能去!
這樣的話,以後大唐騎兵就能夠得到一種優秀戰馬征戰全球!
好吧,就連李軒自己都認為他們是在做白日夢,別說是在這個時代了,就算是在後世的現代,也沒有這樣全面都非常優秀的馬匹,頂多是突出其中幾種而已!
但是,作為一個馬政官員,怎麼能夠沒有點夢想呢?
所以即便是明明知道難度很大,但是他們也是依舊投身其中,開始進行馬匹的培育工作,並且是兩隻腳走路,一邊是繁育原來的品種,包括蒙古馬、中亞馬,而另外一邊是培養雜交品種。
在和西域地區的馬匹貿易過程裡,陸軍就是得到了大約五百多匹去勢後的中亞馬,清一色的肩高在一米四五以上。
在大唐陸軍裡一群肩高普遍只有一米三的蒙古馬裡,顯得高大無比!
對於這一批中亞馬的使用,本來陸軍方面是準備分發給各級中高階將領們充當坐騎的,畢竟高大威猛的戰馬,那個軍官都喜歡啊!
但是這事被李軒知道後,卻是一直詔書就是把這些馬全部扣了下來,然後專門下旨抽調人員組建大唐陸軍的第一支槍騎兵!
這樣,大唐王朝的第一槍騎兵團才是正式成立了!
該團的團長,乃是騎兵名將盧愚之中將的得意弟子宋志林,聽這名字和張嶽麾下的重要助手,偽明景王政權裡的川東巡撫宋志文差不多,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是兄弟,但實際上這兩個人八輩子打不到一起。
人家宋志林是正兒八經的土匪出身,當年黃竹山時期的時候,人家就是從了龍,屬於根正苗紅,資歷最深厚的早期軍官,你要是問他是不是和宋志文是走散多年的兄弟,人家分分鐘跟你翻臉。
他早年就跟在盧愚之屁股後頭當騎兵,也是大唐陸軍裡,極少數還沒有掉隊,現在還在野戰部隊裡擔任職務的土匪出身的軍官了,如今官居陸軍上校,第一槍騎兵團團長。
當李軒來到近衛軍的軍營後,第一眼就是看到了這支槍騎兵團!
雖然說兵力不多,只有四百多名槍騎兵,本來是有五百多匹馬的,但是將近百匹從西北地區來到中原後,水土不服,在路上以及抵達後陸續死了。
但是在場的馬匹卻是遠遠不止這四百多匹中亞馬,還有另外的四百多匹蒙古馬呢!
因為為了保持這些槍騎兵的戰鬥力,大唐陸軍很奢侈的給這些槍騎兵配屬了雙馬,當然了,配給他們的另外一匹馬,那只是普通的蒙古馬了,主要是用來馱運部分裝備的,偶爾騎兵們也能夠坐上這匹蒙古馬進行快速行軍。
至於那四百多匹中亞馬,那都是寶貴的很,除了訓練和作戰外,日常行軍是絕對不會乘騎的。
甚至這些胸甲槍騎兵們,都還會額外配屬一名侍從,他們不參戰,大多時候是幫忙攜帶各種裝備,管理馬匹,戰鬥之前幫忙穿戴胸甲,扶著騎士上馬,必要時候,他們也會騎上蒙古馬協同作戰。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