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唐王朝的幾個工業區大獲成功,尤其是廣州工業區,上海工業區的火爆,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不少想要出政績的官員都是想要在自己的轄區裡搞一個工業區。
但是除了幾個特殊的城市外,其他地方想要開工業區難度非常大,上級的財政有限,肯定是會優先支援那些有潛力,而且是容易出成績的地方辦工業區,而單單靠地方自己搞,難度相當大。
如果辦工業區這麼容易,其他地方早辦了,弄一快地皮,掛個牌子就說是工業區,隨便什麼地方都能做到,但是工業區搞起來了,有企業進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自身沒有資源,交通等優勢,又沒有各種便利,人家商人犯得著來你這投資建廠嗎?人家錢多的沒處花啊!
花費了地上的寶貴財政資金,但是最後卻是沒有什麼企業進駐,那麼這可就不是政績了,而是醜聞了。
馮凱隆考慮了許久,辦工業區的得失他是很清楚的,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如果想要打一個翻身仗,就必須大幹一場!
他可不想一輩子就在低階官員裡打轉,現在的二九漁業公司所提供的稅收,就是他升官加爵的機會,趁著這個機會,一定要爬上去!
所以他咬了牙,然後道:“錢不夠就節省一些,搞小一些,外面的商人不來投資,我們就動員本地士紳投資,我們臨高就搞這個工業區!”
“我們前期不把攤子鋪的太大,先小規模的辦,針對性的辦,我們不是有一個二九漁業公司嗎?完全可以先圍繞著二九漁業公司,我們暫時只做漁業周邊產業,先把我們的漁業做大做強!”
“聖天子說過,各地方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擴充套件思路,以改善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
馮凱隆想得很清楚,雖然其中有不小的風險,很容易導致資金投入打了水漂,從而成為同僚們的笑話,但是他知道,這就是他的機會!
不過他雖然打算搞工業區,但是卻也沒有說和其他地方那樣,一上來就大刀闊斧的幹,而且直接就是追逐現在的熱門產業,比如紡織、生絲、機械、鋼鐵這些。
臨高小地方,自身沒有什麼特產資源,而且又不是交通要道,更沒有多少的上級財政支援,臨高憑什麼和那些大城市的工業區搶佔投資?
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往這些熱門產業去想!
臨高有優勢嗎?其他的沒有,但是他們有一個二九漁業公司,這就是他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個優勢,利用二九漁業公司,他們完全可以在漁業上做大做強。
他們只是一個小縣而已,只要在漁業上面做大做強,那麼就足夠了。
馮凱隆做出了決定,臨高縣這邊的工業區也是迅速被確定了下來,不用幾天功夫,臨高工業區就是正式宣告成立了,就在距離海邊碼頭不遠的沿海地區,嗯,也可以說剛好就是在二九漁業公司的隔壁。
雖然說請求上級財政支援的報告已經是遞了上去,但是馮凱隆很清楚,頂多也就是能夠得到瓊州府少數財政支援,但是省級和中央級別的支援就別指望了,大頭還是得靠臨高縣自己。
工業區的規模並不大,而且準備吸引的投資商也不是外地人,而是臨高縣本地計程車紳,或者是瓊州府島內計程車紳們。
對於外面的人而言,二九漁業公司興許不算什麼,但是在臨高,在瓊州府,二九漁業公司卻是很出名的,臨高工業區打著給二九漁業公司做配套服務,發展漁業的招牌,去吸引那些商人們投資,效果還是有一些的。
對於當地人而言,二九漁業公司就是賺錢的典型代表了,如今有機會跟二九漁業公司扯上關係甚至進行合作,他們也是覺得有前途,不少本地商人已經是答應等工業區搞好以後,就去工業區裡開工廠,規模都不大,幾十人,百來人的那種,但是對於臨高工業區而言,這已經是不算小了。
所以雖然困難很大,但是臨高工業區還是進入了正式籌建階段。
臨高工業區的出現和發展,也算得上是目前大唐王朝地方上的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了,現在大唐王朝的南方各省,因為遠離戰爭,重心基本上已經是放在了穩定、教化、民生這三大方面來了,其中發展地方經濟是每個地方衙門的一把手們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只不過每個地方走的路子可能不一樣,土地肥沃的,搞開荒,搞農業;有礦產資源的搞礦山;有交通資源的搞貿易,各種條件都更加優越的,直接搞工業!
就算是揚州這座因為鹽商而繁華,但是又因為鹽商消失而迅速沒落的城市,也是在尋找著自己的經濟轉型之路,搞貿易,搞內河運輸等等。
時間進入宣平六年秋天後,隨著北伐的成功,雖然說西南以及遼東、西北三大地區都還沒有拿下,各地依舊還有總數二三十萬的明軍和唐軍作戰著,但是整體上而言,戰爭卻已經不是大唐腹地的主旋律了,發展才是主旋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軒自己的工作狀態的變化,就是能夠深刻的體現這一點,這段時間他忙的事,基本都是各種內政事務,而軍事方面的事務卻是比較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