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樞密院後勤部的預估,至少要在戰役發起之前,在長江南岸的各個補給中轉站,至少要囤積足夠支撐部隊打三個月的彈藥以及各類糧草。
這樣的話,才能夠在大軍北伐之後,有足夠的物資持續往北運輸,要不然的話,如果是直接從兩廣等南方腹地直接運輸的話,是趕不上的。
到時候,甚至都有可能出現後方的彈藥物資眾多,但是都是在路上,然而前線部隊卻是嚴重缺乏彈藥!
要提前儲備大量的彈藥、糧草之外,後勤部那邊也是發愁著怎麼把提前儲備的大量彈藥、糧草送上前線,依靠軍方自身的輜重部隊,那是不可能攜帶太多物資的,必須依靠後勤部組織的大量民夫來運輸。
但是這得需要多少民夫啊?
後勤部做了一個簡單的預估,如果是無法奪取運河,單純依靠陸運來維持部隊作戰的話,打到鳳陽府、淮安府一線,依靠部隊自身的輜重部隊,然後再動員個五萬人的民夫基本就能夠滿足了。
但是如果要殺到山東、河南境內,所需要的民夫數量將會成倍增長,十萬人是肯定不夠的,至少也得十五萬人。
如果要一路殺到北直隸,所需的民夫總數將會超過三十萬人!
而這,這還不包括從兩廣地區到長江這一段路,因為這一段路將會全部走海路,所需要的民夫不會太多。
所以後勤部那邊早已經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見:後勤補給路線,絕對不能是全部走陸路,要不然的話,動用民夫的數量過於龐大。
哪怕是這些民夫都是臨時徵召的,也不用發工資,但是你總得給人一口飯吃吧,幾十萬人光光是吃上幾個月的糧食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數字。
所以樞密院的陸軍高層們就是初步制定了一個意見,那就是兵分數路,同時推進。
而至關重要的後勤補給線,湖廣那邊自然是以陸路為主,那邊是沒辦法,只能依靠陸運,而陸運困難,同時在前期裡,長江河道因為被明軍水師封鎖,大唐也很難透過長江河道向武昌方向的部隊大規模運輸補給。
因此在前期,該方向的補給主要是依靠江西、湖南兩省自行生產、囤積的彈藥為主,廣西補充的一部分彈藥為輔,數量不多。
彈藥不充足,自然也就導致了,這一地區的北上計劃將會是次要的,並不是大唐陸軍的北伐主攻路線。
那麼主攻路線在那裡?
南直隸的江北,準確的說是淮河流域。
此時的黃河是由淮河入海,如此也就代表著,如果能夠控制淮河的入海口以及京杭大運河淮安到長江一段,那麼大唐王朝的內河船隊就能夠直抵淮安。
然而以淮河為中轉,透過黃河、京杭大運河向西北方向的河南、向北方的山東推進。
而這樣一來,後勤補給的難度就是大大降低了。
然而人家明軍也好啥,自然也是知道這一區域的重要性,要不然人家幹嘛在揚州、淮安一帶設立江北總兵啊,這一地區的明軍總數至少也超過十五萬以上,而且主力部隊十萬往上走。
揚州更是被打造的跟橋頭堡一樣,兵力雄厚,火炮眾多,想要硬啃下來可不是簡單的事。
物資囤積緩慢,後勤補給困難,再加上很多部隊也是在整編、訓練。
同時陸軍內部也是分歧眾多,所以這北伐是從年初說到了年中,然而是說到了秋天,而目前看來,李軒估計著短時間內依舊沒有一個完善的計劃的。
所以北伐,還是在準備,至少什麼時候才能準備完成,這是一個未知數。
大唐王朝這邊正在準備北伐,明王朝那邊也是沒有閒著,正德皇帝早已經是顧不上什麼皇權和內閣之間的平衡,更顧不上前線將領會趁機坐大之類的風險,是用盡了一切辦法增加江北、湖廣前線的防禦力量。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嶽的權勢也是越來越重,繼太子少保後,正德皇帝又給他升官為太子太保,而這還沒算完,正德皇帝在八月中秋,正式封張嶽為平南伯,這可是直接越過了侯爵,直接封伯爵,這種事可是極為少見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正德皇帝給張嶽封伯的時候,他還在不斷的接到彈劾張嶽的摺子。
這幾年彈劾張嶽的摺子,全部拿出來恐怕是要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了,但是正德皇帝全部都是留中不發,而且還貶了不少彈劾張嶽的官員。
一時間,平南伯張嶽的風頭已經是超越了明王朝的諸多內閣大佬們,沒辦法,誰讓人家手裡有兵,而且還是十幾萬精銳主力!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