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唐王朝的官員任免條例,國子監裡的理學生和文學生在畢業後就直接賜予舉人功名,也就是說,他們畢業後就能夠去參加科舉,雖然如果考不上科舉也沒事,順利畢業後獲得舉人功名就能夠直接當官,不過對於很多學子而言,以秀才、舉人的功名直接去當官,終究不是征途,日後前途總歸是有限的。
所以但凡是有些追求的學子,他們都願意繼續參加會試,然後博取進士或者博士功名。
同時因為博學科的出現,理學院的學生們大多都是報考博學科,而他們一旦考中了博士後,其任職的起點比進士科還要高一些,這讓向來眼高於頂的進士科的學子們自然是非常不爽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他們看來,自己滿腹詩書才華,而那些學理的學生,都是一群工匠罷了,學的都是算學,物理、化學這些鬼東西,然後自己這些文科生考中了進士後,竟然當官還不如博士高!
同樣的,其實那些學理,準備報考博士科的學子們也是看不起那些文學院的學生,認為他們只會調書腦袋,整天都是之乎者也,除了寫一手八股文章外,屁事都不會幹。
這雙方都是彼此看不起,最後矛盾自然是越來越深,今天早上只是幾個理學院和文學院的學生相互嘲諷,然後打架,但是年輕學子嘛,都有些衝動,最後是開始呼朋喚友,結果就是變成了數十人規模的群架。
對於學子打架,李軒自然是懶得理會的,不過這裡頭卻是折射了目前大唐王朝裡的一些教育難題。
那就是李軒想要提振理科的目標,還是會遭到極大的阻力。
不過李軒卻是不會因此而妥協,現在他只是搞了博士科出來而已,以後他甚至都打算在進士科也進行改革,把物理、化學、算學這些都列入必考的內容,並且是提高重要性。
最終目標是和進士科以及博士科合二為一,最終形成他理想中選拔人才的科舉模式。
所以他想了想後道:“教育一事事關帝國根基,徐愛卿務必要嚴加督導學子們學習,不要讓他們圖惹事端,另外,前些時候你們擬定的博士科招生數量還是少了一些,這樣,把數量提高到八十人吧!”
之前禮部擬定的新一輪科舉的博士科,入選者只有三十人,雖然比今年的登極恩科多了足足一倍了,但是李軒卻是認為還不夠,如果不是報考博士科的考生還不夠多,他都想要直接招生兩三百個呢。
徐力聽罷後,自然是隻能口稱遵旨。
天子的話,那就是口諭,在如今的大唐體制裡,皇權高度集中,口諭也和明文下發的正式聖旨沒有什麼區別了,唯一的區別就是,口諭李軒可以隨時否認,明文聖旨卻是不能。
不過出宮後,徐力卻是有些頭痛了,這博士科把錄取人數提高到八十人後,是不是要削減進士科的人數呢,要不然的話,這一燒錄取的進士、博士總人數怕是要突破五百人了。
這人數一多,雖然也能夠有效緩解目前大唐王朝的官員缺口,但是也會讓大唐王朝的科舉含金量大大降低,如果隨便什麼人都能考上進士或者博士的話,這樣可是會讓外人,尤其是明王朝那邊笑話的。
最後徐力也是知道,陛下是一力推動博士科發展的,對於進士科始終是保持不支援,不反對的態度,自己身為陛下的近臣,為聖上分憂是本職工作,既然陛下想要讓博士科的人數多,進士科的人數少,那麼自己就要這麼辦了。
所以出宮的時候,徐力已經是下定決心,回頭就找幾個內閣大佬們商議一番,把宣平三年的春試裡錄取的新科進士數量降低到三百人左右,這樣再加上新科博士八十人,就算是三百八十人,按照預計的報考學子數量來看,大約是四取一的標準
雖然標準還是有些高,但是總歸是沒有三比一甚至二比一這麼誇張了。
只是,這樣一來,怕是那些進士科的人就會有所怨言了,也許,會讓更多的學子去學博士科!
因為進士科競爭激烈,博士科卻是競爭沒有這麼大,而且錄取名額逐年增多,那些為了當官為學習的學子們,定然是不會看不到這種趨勢的。
所以在國子監群毆事件後,禮部發布了新公文,宣稱將會大幅度提高新科博士的錄取數字,並宣告會試將會在宣平三年的二月舉行,中者極為貢士。
而進士科以及博士科的殿試,將會在三月份舉行,中者即為新科進士以及新科博士!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