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防線動搖,甚至是出現缺口之後,明軍士兵計程車氣就更低了,根本就沒有抵抗之心。
這些明軍士兵看著身後不斷靠近的長矛,他們那裡還敢停留啊,一個個都是爭先恐後的先後逃走,而無法及時逃走的,都是被後方的長矛捅成了馬蜂窩。
這個時候,後方觀戰的曾子文面露喜色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敵軍已經動搖,崩潰在即了!”
李軒自然也是看到了這一幕,在己方的長矛和刺刀衝鋒之下,眾多明軍方陣的前排已經是盡數崩潰,並且這種崩潰正在向後方的明軍士兵蔓延,只要前線部隊再加一把勁,就能夠徹底的擊潰對方。
可惜的是,現在自己手頭上沒有第二支騎兵了,如果有騎兵的話,不用多,那麼是兩三百騎兵殺進去,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徹底讓敵軍的防線崩潰,然後大量的殺傷他們。
如果還是兩三百身披重甲的槍騎兵的話,那麼就更完美了!
不過即便是李軒這麼想,短時間內大唐新軍也無法獲得大量騎兵,尤其是身披重甲的槍騎兵。
目前大唐新軍的騎兵都沒有裝備盔甲,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唐新軍裡盔甲比較稀缺以外,同時也是和目前大唐新軍裡的騎兵性質有關。
目前大唐新軍裡有的騎兵,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輕騎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用來偵查、騷擾敵軍的,在需要他們列陣衝鋒的時候,用速度撕破敵人的防線,一旦撕裂敵軍防線後,同樣利用速度來大量收割敵軍生命!
為速度而生的他們根本就用不上,也不可能裝備盔甲!
從其裝備以及任務性質而言,目前大唐新軍的這些騎兵,其實和同時期歐洲的驃騎兵非常的類似,或者乾脆說,他們就是一種驃騎兵。
之前和明軍的衝鋒作戰,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驃騎兵作戰例子,利用速度前後兩次撕破敵軍騎兵的防線,並在衝鋒的過程中不停留,而是持續保持快速機動,然後大量殺傷敵軍。
當然了,要玩這種戰術,最好是保持密集隊形,以牆式衝鋒的隊形展開!
而且如果說單純要肉搏衝鋒的話,其實還是專門用於衝鋒作戰的披甲騎兵好一點,這些披甲騎兵可以裝備馬刀和火槍,也可以裝備馬刀和騎兵長槍。
火槍的發展,使得全身甲對騎兵的防護效果越來越差,最後乾脆是放棄了全身甲,改用胸甲了,這個時候,大名鼎鼎的胸甲騎兵就出現了,嗯,其實等到燧發槍出現的時候,其實胸甲的防護能力近似於無,其作用只是對士兵增加一點心裡安慰而已。
所以等到了近代後期,大概是十九世紀左右,騎兵基本上演化為輕騎兵為主,盔甲徹底成為過去式!
然而這種騎兵的發展歷程,是和步兵的發展息息相關的!
目前大唐新軍的主要敵人,也就是明軍,他們的火器水平可不怎麼樣,騎兵穿上盔甲的話,還是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的,只是目前大唐新軍拿不出這麼多盔甲來給騎兵裝備,同時騎兵如果披甲的話,那可就是重騎兵了,而這對馬匹的要求可是相當相當的高。
很不辛,目前大唐新軍里根本就沒有適合重騎兵使用的戰馬!
而騎兵長槍這種武器,短時間內也可以裝備,不過只能是小規模裝備,不適合目前大範圍推廣,因為如果從近代的騎兵發展歷程來看,隨著步兵大量裝備長矛以及步兵的火槍也配屬刺刀後,騎兵長槍在戰場上的作用會快速降低。
為什麼,因為騎兵長槍比步兵長矛要短得多,歐洲槍騎兵的長槍,標準是兩米七左右,太長的話難以有效作戰。
不過近代裡槍騎兵的最大作用,是用來對抗火槍步兵方陣,因為步兵的火槍哪怕裝上了刺刀也沒有騎兵長槍那麼長,然而如果用來對付純長矛步兵方陣,那就作用就不太大了,人家明軍沒有火槍,難不成還能沒有長矛不成?
這種情況下,騎兵放棄長槍,改用馬刀作為主要冷兵器,同時開始逐步換裝火槍,尤其是手槍作為主要武器也就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所以未來李軒心中的騎兵,還是以驃騎兵以及火槍騎兵為主,前者偵查、騷擾、快速衝鋒。
火槍騎兵的作戰方式則是採用半迴旋式戰術,簡單來說就是:衝鋒、射擊、撤退、再衝鋒、射擊、撤退,如此反覆。
和東方騎兵的騎射在作戰方式上有些類似,不過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兵種概念,這種區別不僅僅是兩者所用的武器不同,而是戰術理念都不同。
考慮到大唐王朝自身的情況以及明軍的情況,李軒認為目前大唐新軍要大規模發展騎兵,最好就是發展驃騎兵以及火槍騎兵。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兩種騎兵對馬匹的要求不太高,即便是西南地區的馬匹也能夠勉強用,如果以後能夠得到大量的蒙古馬的話就更好了。
如果以後馬匹多了,還可以玩一玩龍騎兵,嗯,也就是騎馬行軍的步兵,這種龍騎兵唯一的好處就是擁有快速機動能力,有這麼一支龍騎兵的話,能夠極大的提高大唐新軍的快速機動能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只是即便是這幾種騎兵和其他騎兵一比堪稱廉價了,但是大唐新軍要想把騎兵的規模擴大,依舊是困難重重!
這不僅僅是價格上的問題,而是大唐新軍就沒辦法弄到太多的馬匹,哪怕只是西南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