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雙方相聚遠的都有一千多米,近的也有四五百米呢,大唐新軍的重炮可以打到四百多米外的明軍,但是明軍卻是沒有辦法打到四百多米外的大唐新軍。
在雙方的火炮力量上,實際上大唐新軍是要遠遠勝過明軍的,大唐新軍的炮兵營裡有十門長身管的加農炮,而且都是五百斤、八百斤的重炮。
此外按照編制各步兵團裡還會轄有一個營炮隊,各有六門一百五十斤的營炮,哪怕是如今以為火炮緊缺,只有第一步兵團、第二步兵團的營炮是滿編的,其他的大多缺編。
但是加起來的話,也有差不多三十門的營炮了。
而大唐新軍的營炮清一色都是一百五十斤的火炮,極限射程能夠達到一百五十米,在射程上也是比明軍的諸多碗口炮強得多,哪怕是同等重量的明軍碗口炮,也是不如唐軍的營炮射程遠。
如此對比下來,也就導致了明軍的火炮實力是遠遠不如大唐新軍這邊的,如此也就造成了一個對大唐新軍非常有利的局面,那就是大唐新軍的火炮在單方面的屠殺著明軍。
而且屠殺的物件還是明軍的炮兵部隊!
根據戰前商定的計劃,炮兵營乃至各團營炮隊在戰鬥前期之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壓制甚至摧毀明軍的火炮部隊,避免明軍的火炮部隊推進到百米以內,從而發射散彈對己方的步兵方陣造成大量的傷亡。
明軍的兩萬多人裡,能夠給大唐新軍造成較大威脅的也就只有他們的炮兵部隊以及騎兵部隊了,而他們的步兵,說實話,大唐新軍的諸多將領們還不怎麼放在眼裡。
所以明軍的炮兵部隊是大唐新軍最優先打擊的物件!
實際上不止是火炮,就算是步兵裡的火槍兵們,他們的第一任務目標也是敵軍的炮兵!
就當謝梓煒的炮兵營對著明軍的炮兵開火的時候,大唐新軍的步兵們卻是依舊前進!
雖然從炮兵開火的那一瞬間,就已經是宣告著這場戰鬥正是展開了不過雙方的步兵們依舊沒有交火,而是持續進入戰場的過程中,還在不斷的調整隊形,涉及到好幾萬人的大決戰,絕對不是說簡單的組成幾個方陣拉上去,然後雙方打一場就能分出勝負的。
這一場戰役,以銅鼓衛城為中心,將有可能在在方圓數里的地方同時展開!
因為雙方都在不斷的機動,變換陣型以及位置,以尋求對己方最有利的陣型。
這個就和海軍的戰列艦交戰一樣,雙方都會盡可能的搶佔t字頭,以發揮己方最大的側舷火力。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是在不斷的進行變化的。
而這也是為什麼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前後會持續很長時間的緣故!
但是這種機動隨著雙方的距離縮短,最終會停下來,然後演變為徹底的大規模交戰!
謝梓煒的炮兵營下屬的火炮正在不斷的,以一個不快不慢的速度持續開炮,在保證炮管不炸膛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加快炮擊的頻率。
隨著炮擊,炮兵陣地上囤積的諸多彈藥也是逐漸減少,數以百計的實心球炮彈不斷的飛往明軍陣列之中,炮手們的體能甚至都是開始出現了不足,以至於要替補炮兵上前替換。
而炮兵營的第五隊,也就是炮兵運輸隊計程車兵們正在遠遠不斷的從後方搬運更多的彈藥上前線,以補充火炮的消耗。
為了這一次戰略大決戰,炮兵營準備了至少五千發炮彈!
每門火炮除了隨同火炮一起運輸的彈藥外,另外炮兵營炮兵運輸部隊還會攜帶備彈,備彈的標準是每門火炮三百發炮彈。
這些炮彈如果在炮兵陣地裡堆積起來,足夠堆積成一座小山!
為了運輸火炮以及這些彈藥,除了炮兵隊自身以及炮兵運輸隊外,輜重部隊都還額外派遣了兩個隊過來幫忙。
如果用人數來說的話,那麼為了這十門火炮能夠順利作戰,大唐新軍前後動用了超過五百人為它們服務,另外還有將近兩百匹馬!
僅僅是這兩個數字,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炮兵是吞金大戶了!
雙軍交戰,自然不可能是一直都是大唐新軍的火炮在開火,其他人都在看戲,實際上在炮兵們開火大約一刻鐘後,雙方的步兵們就是展開了第一次試探性的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這第一波的接觸卻不是李軒統帥,並由郝柏年實際指揮的唐軍主力和明軍主力之間的戰鬥,而是銅鼓衛城內的明軍主動出擊,試圖衝破李春景率領的兩個步兵營的攔截和明軍主力匯合。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