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轄有四個隊,其中三個是混編的大編制步兵隊,轄有擲彈兵九十六人,重甲刀盾兵三十六人,而且裡頭的擲彈兵都是按照最強的擲彈兵標準挑選並訓練的,並配屬手榴彈,其中的一個隊被留在了興泉府,用來保護白太后、董芸芸、葉氏等人。
而第四個隊則是純騎兵隊,轄有騎兵九十六人。
從親衛營的配置就可以看得出來,其實這支部隊並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保護李軒逃跑的,要不然配置騎兵做什麼,這些騎兵就是為了在戰場上帶著李軒逃跑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過編制雖然不倫不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親衛營的戰鬥力並不弱,其他先不說,光光是親衛營裡的數百擲彈兵,就是一股強悍的力量,更不要說裡面有一支披甲的精銳騎兵了。
要知道,騎兵營也才兩百騎不到而已,各大步兵團的騎兵隊,名為騎兵隊,但即便是第一步兵團裡的騎兵隊,也不過五十多騎罷了。
除了親衛營外,輜重團這支部隊也得重點說一說,大唐新軍裡的輜重部隊,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運輸後勤輜重,他們雖然也負責後勤的運輸任務,但是他們更主要任務實際上並不是運輸後勤輜重,而是保護後勤輜重。
同時輜重部隊裡還會設有工兵部隊,主要是用來架橋開路的。
向現在這種大規模的戰役,要供應大軍的軍需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大唐新軍採用的是臨時徵召大量青壯民夫來運輸的,輜重團的則是保護運輸隊。
這樣的好處就是,不用分出寶貴的主力部隊的兵力來保護後勤運輸部隊,可以把所有的的主力都投入正面戰場。
而這樣一來,輜重部隊在關鍵時刻,也是能夠和主力部隊一樣上戰場參與決戰的。
只不過輜重部隊的槍炮不多,大多以冷兵器部隊為主,所以不到必要時刻,李軒也不會這麼用。
但是如今大規模決戰在即,多一個士兵就多一個勝利的希望,所以李軒早已經是決定到時候把一千多人的輜重團也派上決戰戰場。
這麼算下來的話,李軒親自率領的中軍部隊,也能夠湊上幾千人參與決戰,只是戰鬥力摻差不齊,和郝柏年所率領的三個步兵團的前鋒主力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李軒當天就批准了郝柏年提出的新作戰計劃,並率領中軍部隊繼續北上!
得益於騎馬飛奔的傳令兵,這數十里的路程大軍可能需要兩三天的時間,但是對於不斷換馬飛奔的傳令兵而言,其實也就幾個時辰的事,所以郝柏年在第二天早上時分,就已經是收到了來之李軒批准計劃的回覆。
隨即,郝柏年正式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他命令第二步兵團作為先導部隊繼續北上,第一步兵團隨行掩護左翼,他自己繼續率領第四步兵團以及輜重等輔助跟在第二步兵團後方。
這三支部隊基本上呈現一個品字形在前進,彼此的間隔大概在五六里左右,換算成後世的距離單位,也就兩公里多,這稍微站得高一些都能看得到彼此。
這樣的間隔距離,有利於擴大搜尋範圍,避免一頭轉進明軍的埋伏圈了,同時發生接戰的時候,又能夠及時相互支援。
而在郝柏年他們繼續是率軍北上的時候,在他們的前鋒,三天前從銅鼓衛城撤出來,這剛休整沒兩天的第五步兵營也是掉頭北返,重新朝著銅鼓衛城而去。
說實話,王超峰還是有點埋怨的,這都什麼事啊,他在銅鼓衛城那邊守的好好的,雖然艱難了一些但是隻要有援軍抵達,並且有彈藥的話,繼續守住銅鼓衛城絕對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上頭卻是讓他撤退了!
然而沒幾天時間呢,上頭又是讓他率領本部重返銅鼓衛城,做出攻打銅鼓衛城的姿態,以吸引北部明軍主力加速南下,這都什麼事啊!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當初要是他繼續守在銅鼓衛城的話,那些明軍打不下銅鼓衛城,還不得加速南下增援啊!
現在倒好,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老路上來。
不過雖然心中有著抱怨,但是身為軍人,而且還是一個御學堂出身,懂文識字的軍人,這接到命令之後自然是第一時間就率軍出發了。
而此時不管是邱宇還是王超峰,這兩個已經在銅鼓衛城相互交過手的對手並不知道,他們的對手已經是在前方不遠了。
命運,似乎要讓他們註定成為彼此的對手!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