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府的城牆雖然比興泉府的城牆要厚實一些,但是嚴格上說起來,依舊只是偏僻地方的小府城而已,其城區並不會比江南繁華之地的一個縣大多少,其城牆也是無法和北方邊境城池的城牆那麼厚實高大。
這樣的小規模城池的城牆,面對火炮這種攻城利器實際上力不從心的。
一枚枚實心彈打在城牆上,雖然短時間內城牆還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城牆上的裂紋卻是越來越多,誰也不知道這被繼續轟炸下去的話,這城牆會不會徹底坍塌。
一旦城牆坍塌的話,那麼要想要擋住偽唐賊軍,可就難比登天了。
黎平府城頭上的明軍守軍提心吊膽的,而城外的大唐新軍們則是饒有興趣的觀察著炮擊,中高階軍官們更是不時的相互討論著。
很顯然,他們也是對這一次的炮擊效果充滿著好奇。
因為這一次攻打黎平府,說起來還是大唐新軍成立以來,首次進行正式的攻城作戰,同樣也是首次把火炮用於攻城作戰。
以往大唐新軍和明軍的交戰之中,雖然也連續攻克了正泰縣、連和縣兩個縣城以及興泉府這個府城,至於白林縣為附郭縣,縣衙位於興泉府城內。
但是攻克的這三個地方,實際上都沒有爆發什麼大規模的正規攻城作戰,正泰縣那邊先後打過兩次,第一次是蘇家康利用正泰縣為誘惑,因此當時正泰縣內並沒有多少明軍,而第二次則是正泰縣已經被大唐新軍包圍了好幾個月,而蘇家康之前集結起來的兵力已經大多被殲滅。
所以兩次攻打正泰縣,實際上都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
而攻打興泉府同樣也是如此,興泉府府城的兵力都被宋志文帶出來,並兩次瀾江戰役之中盡數葬送,後來城內還有人主動投誠,開啟了城門迎接大唐新軍進城,因此攻打興泉府,實際上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攻防作戰,僅有的戰鬥是爆發在城門方向以及大唐新軍進城之後的清剿作戰。
倒是攻克連和縣那邊稍微正規一些,但是那個時候連和縣是孤立無援,同時自身也是沒有多少正規軍,面對當時王單旭率領的第五步兵營以及其他附屬部隊,根本就抵擋不住。
如此詳細分析大唐新軍的戰例,那麼就會發現,大唐新軍還真沒有堂堂正正打過哪怕一場大規模的攻城作戰。
而這一次攻打黎平府,極有可能就是大唐新軍所遭遇的第一次大規模正式攻城作戰了。
這頭一次玩這種正規攻城作戰,第一步兵團上下的諸多軍官們,乃至郝柏年自己都是有些忐忑不安的,雖然他們猜測城內的敵軍實力不可能太強,但是還是做了最充分的準備。
比如說這炮擊,從中午時分開始後,就沒有停下來過,那三門五百斤火炮以一個緩慢的射速持續開炮。
目前這種壓制式的炮擊,其射速和戰鬥時的緊急射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的。
目前大唐新軍的火炮,其制式和往後幾個世紀裡所用的青銅前裝火炮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時為了加大射速,大唐新軍的炮手們還沒日沒夜的訓練,以求把發射火炮的諸多動作變成炮手們的本能。
並且還無師自通的採用了分工合作的模式,比如說有人專門裝填炮彈,有人專門裝填發射藥,有人專門清理發射後的炮膛,有人專門把火炮發射後進行復位。
一門火炮在發射的時候,足足需要八個炮手。
有這麼多人分工合作,也就大大加大了射速。
不過限制一門火炮射速的除了射擊流程繁瑣或簡易外,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火炮自身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