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泉府,原知府衙門,現大唐王朝皇宮,李軒和前幾天一樣是待在前廳處理著幾乎永無盡頭的政務。
隨著大唐王朝的擴張,各種亂七八糟的事也是越來越多,哪怕是李軒已經籌建了新式的翰林院作為自己的秘書機構,用以協助自己處理越來越多的政務,但是在如今這個王朝擴張的初期,各種事是怎麼也少不了的。
當然了,李軒想要偷懶的話到也是可以怎麼事都不管,但是李軒如果真的這麼做了,這大唐王朝的發展就會偏離他所制定的路線了。
沒辦法,誰讓他的這個大唐王朝缺乏各種人才呢,縱觀大唐王朝的諸多官員,甭管是文官還是武將,說實話就沒幾個天縱之才,連能力上等的都沒有,大多都是能力平凡之輩。
自己放手,把所有事情都交給他們處理,讓他們制定大唐王朝的各項重大政策的話,李軒敢保證,這大唐王朝不用一個月就得變得面目全非。
要想打造一個自己想要的大唐王朝,在重大政策上親力親為,這是不可或缺的。
審閱完了一份稅部呈遞上來關於在連和縣、白林縣建立完善稅務體制的報告後,李軒刷刷的寫下了幾句自己的意見,然後就是把這檔案扔到了一邊。
然後從案頭上拿出了另外一份檔案看了起來,這份檔案是農部那邊送上來的,說是如今已經進入秋冬時節,為了明年的春耕能夠順利展開,請求對興泉府三縣的一些溝渠進行整修,以求明年能夠有一個豐收年。
李軒再看詳細的整修計劃,農部那邊竟然是列出了大小八條溝渠的整修計劃,預計要耗銀四千兩。
要這麼多銀子還修個屁!
水利縱然關乎糧食收成,進一步說關乎國計民生,但是如今大唐王朝最重要的事就是擴軍,然後派遣部隊進行擴張,拿下興泉府臨近州府,迎戰明軍來襲的大軍,哪有精力和資源去修什麼水利啊!
當即就是毫不猶豫的寫下了批覆意見:“錢糧兩缺,另行計議”
如果不是水利農桑的確關乎帝國根基,非常重要的,李軒都不說另行計議,而是直接批駁了。
反正如今大唐王朝是騰不出足夠的經費來修建大規模的水利設施了,農部那邊要興建水利設施,讓他們自己折騰去,能折騰成了最好,折騰不成也無所謂,反正是別指望國庫會拿出一粒糧食,一兩銀子去。
如今大唐王朝的國庫是入不敷出,為了擴軍各種花費是大了去,僅僅是糧食這麼一項就是難以解決。
而打造武器彈藥所需要的各種戰略物資,幾乎是耗盡了國庫的最後一兩銀子,稅部那邊如今還在愁著官員以及士兵的薪餉該從哪裡壓榨出來呢,哪有多餘的銀子去搞什麼建設啊。
缺人、缺糧、缺銀,這是大唐王朝一直所面臨的難題,並且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會如此,這和大唐王朝的擴張速度無關,哪怕是大唐王朝佔據了好幾個省份後,這種狀況也不太可能得到改善。
因為規模越大,收入越多,支出也就越多。
稅部那邊難以解決糧餉的問題,軍方那邊的將領們卻是沒有太大的擔心,因為剛拿下連和縣後,大唐新軍的將領們就已經是籌備著發動下一場戰役了。
為什麼這麼迫不及待的就要發動下一場戰役,這裡頭有很多的理由。
第一條自然是想要乘勝追擊,趁著附近地區的明軍被橫掃一空,迅速以輕微的代價攻佔其他的府縣,擴大己方的戰略緩衝區,避免明軍來襲後直接就打到興泉府城來了。
此外主動出擊,也是能夠分散明軍的精力,不給他們從容集結兵力,然後直撲興泉府城的機會。
說簡單一點,曾子文等一群將領們是想要化被動為主動,透過主動出擊的方式來打亂明軍集結、進攻的部署,避免戰火直接在興泉府這個大本營燃燒之餘,還能夠透過多線出擊的方式迫使明軍分兵進剿,然後一步一步的吃掉明軍主力。
因為不管是李軒還是曾子文等人都已經可以猜到,如果等明軍從容調集兵力,很有可能最終會彙集起來四五萬甚至十幾萬的的軍隊來攻,而這樣一來戰略壓力就太大啊。
哪怕是大唐新軍有著武器和士兵素質上的優勢,但是也很難透過一次兩次的戰略決戰擊潰明軍十幾萬大軍啊。
一旦被明軍從四面八方圍剿堵住的時候,大唐新軍最後就只能困守興泉府了,而到時候想要再獲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因此攻佔了興泉府城後,包括曾子文等將領們就是開始籌劃著如何打出去了!
除了軍事戰略方面的緣故外,李軒以及眾多軍方將領們之所以打算打出去,還有著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以戰養戰!
興泉府終歸是小了些,人口少,土地貧瘠,原本以為可以從興泉府三十多萬人口裡拉起一支萬人大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