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大人一出手,四個位於興泉府周邊的千戶所就是接到了調令準備出兵興泉府。
如今這些來援的衛所兵已經是在路上了,總數大約有兩千人,再加上興泉府本身的幾個千戶所新徵召的千名軍戶士兵,一共湊出三千衛所兵是不成問題的。
而宋志文也明白,靠這三千衛所兵是不靠譜的,這些衛所兵連土匪都打不過,要打仗,還得靠那些募兵!
所以他又一口氣招募兩千募兵,如今正在日夜訓練著呢。
再加上瀾江渡口那邊也還有千餘人的明軍,當初瀾江渡口一戰戰敗後,他從各地蒐羅了近千兵力緊急增援瀾江渡口,這些兵力後續也一直駐守在瀾江渡口,總數大約有一千五百人。
三千加兩千再加一千五百,也就是說,未來一兩個月後宋志文手下的兵力就能夠達到六千五百。
這六千五百人可不包含民夫,而是單純的作戰兵力!
哪怕是衛所士兵的戰鬥力很弱,哪怕他的募兵都是過去一個月裡剛招募的,但是這些士兵不管怎麼說都是正規軍隊,和民夫還是有著本質差別的。
等到大戰的時候,宋志文還會繼續徵召個幾千民夫,負責後勤運輸以及輔助任務,到時候湊出上萬個人口也是有可能的。
至於他一個興泉府怎麼養活這上萬人,這種事不用他操心,增援而來的兩千衛所兵是自帶乾糧的,他頂多就是給一點點糧食意思意思,糧草讓他們自行解決。
而興泉府本身的那一千多衛所兵的糧草怎麼解決?還是自帶乾糧!
什麼叫衛所兵啊,就是平常種田積攢軍糧,打仗的時候就帶著自己種出來的軍糧出發征戰啊啊。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明朝的衛所制度,讓朝廷無養軍之費了。
當然了,要想這些衛所兵賣力作戰,還是需要拿出額外的真金白銀來賞賜,同時那些經常經歷戰事的邊軍因為花費巨大,所以是需要朝廷下撥軍費進行補貼的,也就是所謂的‘年例銀’。
這些銀子如今就是需要他宋志文想辦法籌借的,這只是剿匪而已,加上宋志文為了自己的官帽子著想,又故意隱瞞了訊息,因此朝廷那邊自然是不會拔下什麼軍費來的,只能是宋志文自己籌借。
衛所兵都需要給少許軍費了,那麼那些募兵就更是花銀子了,這些募兵可是拿軍餉的,沒錢又沒飯吃,可別指望他們給你宋志文賣命。
哪怕是那些臨時徵召的民夫,雖然不給他們餉銀,甚至都還讓他們自帶乾糧,但是必須的花費還是需要的。
這麼加起來,上萬人的花費也不是個小數目,而明朝的地方官府歷來都是窮光蛋,興泉府的財政可拿不出來這麼大一批銀子。
但是宋志文卻是沒有在乎過這個問題?
沒有軍費供養大軍?這個簡單?他可是一府之尊,直接下命令向大戶們攤派銀糧也就是了。
堂堂一個知府大老爺,難不成還能被這點銀子難住不成?
當然了,攤派這種事一次兩次還行,次數多了那些大戶們就會有意見了。
但是攤派這種事也不可能持續多次啊,這上萬人的軍隊在未來的三個月內要麼是剿滅了偽唐賊軍,要麼是被偽唐賊軍擊敗。
宋志文他是不可能養著上萬人無所事事玩一年半載的。
而如今的李軒還不知道,宋志文已經是預備著抽調、訓練總數六千五百人的正規軍,外加好幾千的民夫,準備湊上萬人規模的大軍,準備給他一個大殺招!
不過知不知道也是沒有所謂的,哪怕李軒所預料的明軍是省城派過來的幾千或者上萬人,而事實是這些明軍還是宋志文自己搞出來的,但是兩者的兵力差距並不大。
反正明軍這麼多,打誰都是一樣的!
時隨著中秋,霜降等節氣過去了,天氣也是逐漸變涼。
而河對岸的明軍也是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大唐新軍的探子們,發現有著五千人明軍從府城方向朝著瀾江渡口而來,等他們抵達後加上原有的五千明軍,那麼河對岸的明軍總兵力就會超過萬人人。
李軒得到這個訊息後,深吸了口氣,然後對著一群將領道:“等了這麼久,他們終於是來了!”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