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稍微有些近現代軍事常識的人看到這座土壘高臺,那麼第一眼就會看出來,這是個炮臺。
沒錯,這座炮臺就是給還沒有抵達的火炮所準備!
對岸的明軍可是帶了兩門碗口炮過來的,己方如果沒有火炮的話,打起來豈不是要吃虧的很,所以在發現明軍帶了火炮過來後,李軒也是第一時間派人日夜趕回黃竹山,然後把還在試造中的火炮給帶過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他派回去的侍衛也沒有讓他失望,在明軍的木法數量已經多到足夠渡江,接下來的幾天裡隨時都能夠渡江的時候,他的侍衛終於是把火炮給帶來了。
當看到這門火炮的時候,李軒都是忍不住親自上去摸了兩把,這門火炮從外觀上來看,已經和他印象中的那些近代前裝火炮並沒有區別了,有著一根粗大的管子,炮身非常厚實,並且附帶有鐵製的炮架以及輪子。
整門大炮,重量達到了九百斤,這個資料已經是遠遠超過了李軒所要求的五百斤,並不符合李軒規劃中的營級步兵支援火炮的要求。
如果是行軍的話,即便是平原地形,要想這門火炮跟上行軍速度,也至少得需要六匹馬。
當然了,馬匹少到四匹甚至兩匹也能拉得動,但是卻是很難保持連續行軍,因此這沒有多少意義。
該炮因為是試驗炮,主要還是為了試驗造炮的技術,所以造的是比較厚重,而且身管比較長,這實際上是一款很典型,具備了十六、十七世紀特色的前裝滑膛加農炮。
這樣一款並不太適合大唐新軍現階段要求的加農炮,其威力自然也是不俗的,該炮在黃竹山試射的時候,發射圓形實心鐵彈的時候,達到了李軒所要求的五百米有效射程,這個有效射程是指小角度仰射時的有效射程,其命中率較高,同時殺傷力依舊可以保持。
如果是用大角度仰射的話,其射程可以提高到三公里以上,但是這樣的射程下,其命中率已經是可以忽略不計了,這樣的射程在實戰中並不具備價值。
不過即便是五百米的有效射程,這也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大殺器了,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大殺器是目前的大唐新軍都用不起的,這不僅僅是因為重量太重,大唐新軍沒有這麼多的馬匹來拉炮,更因為銅料昂貴,而且製造長身管火炮更加困難,眾多工匠們忙了大半年才手工打造出來這麼一門,由此可見製造的難度,而這樣生產困難,並且無法量產的火炮,是很難大批次裝備的。
因為長身管火炮製造困難,所以黃竹山的那些工匠們已經是改變了想法,他們開始嘗試造一些短身管的火炮,不用來發射實心彈,而是用來發射散彈,射程可能沒這麼遠,但是重量和威力卻是可以得到保證。
而李軒對此也是支援的,只要是炮,而且還能發揮出相應的戰術作用,那麼他並不介意用的是臼炮還是加農炮。
火炮運抵後,李軒就是親自指揮著人把火炮搬上了炮臺,其炮口是直指著江對岸的明軍!
當火炮搬運了上去後,一旁的陳屠夫也是滿臉好奇的圍著火炮轉圈,然後對旁邊一個黃竹山過來的火炮工匠道:“這炮能打到對岸的明軍?”
那工匠目測了下河的寬度,然後道:“回將軍,我們的這炮最多就只能達到河對岸的河灘,那些明軍的營地有些遠,打是可以打這麼遠,但是能不能打中就是不好說了,”
瀾江本來就不算什麼大江大河,這一段的河面寬也不過兩三百米,不過對岸的明軍也不是直接駐紮在河灘上啊,人家是駐紮在距離河灘還有幾百米的岸上呢,甚至主力的營地都是佈置在一片小山坡後面。
大唐新軍們知道把營地佈置在山坡密林後面,人家明軍也不傻啊,可不會傻乎乎的直接在岸邊駐紮。
陳屠夫聽罷有些惋惜道:“可惜了,要不然的話一炮打過去,那些明軍還不得死傷一大片啊!”
而這個時候,一旁的方東全卻是道:“明軍的營地不好打,但是他們如果要渡江,肯定是要上到灘頭來的,到時候這義大利炮就是大有可為,而且現在他們不是在河灘上放了很多木筏嗎,那些倒是可以打得到。”
陳屠夫聽罷後也是躍躍試試,然後轉身對李軒道:“陛下,要不先拿那些木筏練練手,打一炮試試?”
李軒聽到這話,左右看了看,然後半是自問,半是詢問道:“那就打一炮?”
這話一出,陳屠夫、方東全他們是如同小雞啄米一樣齊齊點頭!
李軒當即帶著期待道:“行,那就打一炮”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