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整個京都裡,《楊花落儘子規啼》在哪裡最火,那就要說說燕京大學了。
今天,陶仲濂在他為數不多的古文學鑑賞課上,講的就是這首《楊花落儘子規啼》。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現在我講前四段,這是一首非常完美的七言絕句。
“啼、溪”和“月、西”的押韻和整體平仄的用字堪稱精妙絕倫。
首句寫景,順帶點明瞭時令。短短的七個字,隨水楊花、泣血子規的開場就鋪展出了飄零之意、離別之恨,是典型的融情入景。“聞道”二字又突顯了作詞人驚詫莫名的複雜心情,形成了絕妙的前後情感呼應。
後兩句抒情,與友相隔兩地,隨風寄去愁心與明月。這兩句的高明之處則是一語三關,點明瞭“愁、寄、隨”三種不同的情感狀態。作者、物件、讀者每一類人,在讀到這裡的時候都會有不同感情層次。大家不妨試著帶入一下,就能明白這平平淡淡的一句有何等的妙不可言了。
陶仲濂在臺上講述,學生們認真的做著筆記。
接著,一行字幕整整齊齊的印在了大螢幕上。
倘若相逢即別離,迢迢千里無期。此地何時再相遇。
清風起,風將溫酒拂去一腔暖意。
知心人,酒過半巡稱知己。
詩中句,總是難敘當時語。
他提筆,借離別嘁嘁。
陶仲濂施施然的說到:“接下來,我們講講其他的片段。我想先問問同學們,你們對於這段歌詞部分有何感想。嗯,那位舉手的女生你來說說。”
“陶校長,我覺得接下來的這些段落非常優美,我最喜歡‘迢迢千里無期’這一句。”
“陶校長,我感覺接下來的這段偏重抒情,表達方面已經做到了極致。”
“校長,我有疑問。這段雖然優美,但不成格律,也不符合詞的格式。單純的講述離別之苦,讓我感覺這段單純的抒情不如七言絕句的段落優美。而且其中用的字如‘知心人’和‘知己’顯的有些重複,並且讓我有種不古不今的感覺。”
陶仲濂呵呵呵的笑了,對這位剛剛提出問題的同學也多看了兩眼,並且欣慰的點了點頭。
隨後,陶仲濂在黑板上大大的寫了兩個字“朋友”。
在一眾學子不知所以的眼神中,陶仲濂溫和的說到:“你們可知道‘朋友’二字在古時候的分量?道同為朋、志同為友。”
然後陶仲濂又寫下了兩個詞“知心”和“知己”。
陶仲濂繼續說到:“接下來的這段妙就妙在這兩個同義詞之上。何為‘知心’?那麼什麼才能叫‘知己’呢?知他心和我知道他知我心,其間的區別和分量的不同就是今天我給大家佈置的作業,希望下節課我能得到滿意的答案。”
剛好這個時候下課鈴聲響了,陶仲濂抬手對著學生們說到:“還有,把這首歌的歌詞背誦下來。”
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道:“早就背下來了。”
陶仲濂在哄哄鬧鬧的笑聲中面露喜色的走著,心裡感嘆道:“還是年輕好啊。”
喜歡轉職藝術家請大家收藏:()轉職藝術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