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李暄撞柱之後,朱元璋就改變了起初對李暄的看法,他覺得李暄雖然想要尋死,但對大明還是忠心的,是發自內心希望大明繁榮昌盛,想在自己死之前,儘可能地解決掉大明的諸多弊端。
所以每次覲見,說的話雖然都會讓他火冒三丈,可只要比對一下崇禎朝的情況,便會發現確有道理;每次回答他隱晦提出的關於明末困局的問題時,都會說一些看似荒謬的辦法但可行的辦法,比如上次的賣房,差點沒把黃子澄等人氣死,但放在明末卻效果顯著。
這一次朱元璋也覺得李暄會和之前那樣,提出一些有辱皇家顏面,但能解決問題的非同凡響的辦法。
可不曾想,李暄這回提的辦法既有辱皇家顏面,又沒有任何可行性。
“難道咱想錯了,李暄這傢伙,只是單純的在尋死,對大明的存亡根本就不在乎,能解決由檢那邊的問題,能指出科舉的弊端,全是瞎貓碰見死耗子?”
對!
沒錯!
就是這表情!
李暄開心的不得了。
他剛剛說的那個辦法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挽救天下的。
但,救的是漢人的天下,而非老朱家的天下。
叛軍,也就是李自成他們。
若是被崇禎私底下詔安,然後偷偷放進順天府。
那麼歷史上的大順朝很有可能會取代清朝,成為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對於他這個現代人而言。
這自然是個好辦法。
但對朱元璋來說,絕對不可能接受得了!
為了穩固勝利的果實,李暄決定給火澆上最後一桶油,他嘆了口氣說道:
“燕王殿下啊,下官剛剛不是說過了嗎,得變通!只要稍微變通一下,換個角度去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特別簡單。”
是的,沒錯!
變通一下嘛。
天下姓朱還是姓李,姓姬還是姓劉,有什麼關係呢?
只要不姓愛新覺羅就可以了。
然而。
就在李暄為了自己完美的作死之策暗暗得意之時。
朱元璋聽了他的話之後忽然愣在了原地,接著露出了“我悟了”的表情,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
“原來如此,你是這個意思啊,咱明白了,咱明白了,只要變通一下,這確實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