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身穿月白色錦袍的小男孩才是真正能做主的人。
於是,他揚起下巴,對著那位衣著華麗、手持小扇的小男孩喊道:“你是誰?怎麼坐在這裡?”“這是我預訂的座位!”“讓開!”
那小男孩年約八歲,面板略顯黝黑,身形十分瘦弱,小小年紀便已顯得有些皮包骨。
手持扇子的他,流露出一絲文人特有的溫文爾雅,唯眼神中帶著幾分銳利。
此人正是禮部尚書郭攸之的獨子,亦是當今太子的同窗伴讀——郭保坤。
以他的出身背景,自是不會為衣食所憂。
他身形消瘦,這顯然是天生的骨架與體質所致。
因伴讀的身份,郭保坤與太子關係親密。
他向來眼界甚高,對同齡的孩童多有不屑,故而難以與他們為伍。
得益於父親郭攸之對學問的熱衷,他也樂於與那些年長的才子、文人交流。
郭保坤之父郭攸之身為禮部要員,且常主持春闈,京城的文人雅士自然樂意結交這位小少爺。
因此,無論郭保坤走到哪裡,身邊總不乏才子的陪伴。
他每隔三日便入宮伴太子讀書,而在不必入宮的日子裡,一石居便成了他與才子們聚會的場所。
正當眾人沉浸於文學探討之時,卻見一小胖子怒氣衝衝地衝來,欲逐人離開。
自視為文雅之士的郭保坤,豈會理會這等粗魯行徑?更何況對方只是個三四歲的孩童。
他只需旁人應付即可,無需親自過問。
郭保坤輕輕揚起下巴,掃了那小胖子一眼,又掠過桌上的眾人,手中的摺扇依舊輕搖,一臉不屑。
他身邊的人立刻心領神會。
一位身著青衫的男子隨即站起,見對方只是個孩子,本欲動手驅趕,但轉念一想,郭小公子或許不喜此等粗俗之舉。
所謂君子,應先禮後兵。
於是,他冷冷地對那小胖子說道:“你是哪家的孩子?沒看到我們郭小公子在此嗎?快去別處玩吧。”
桌上的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這些才子雖在京中頗有名氣,卻並非認識所有官宦子弟。
他們顯然未曾見過眼前這位滿臉稚氣的小胖子,見其言行,只當他是哪家富豪的子弟,故而並未放在心上,言語間毫不客氣。
此時,蘇渝與若若已至三樓,王啟年也隨之跟上。
三人目睹此景,一時不明所以,不知笵思哲何以與那邊的小孩對峙起來。
那小孩雖也是孩童,但看上去比笵思哲年長不少。
三人見狀,並未立即上前相助,而是在一旁隨意找了個座位坐下。
王啟年完全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平日裡他可沒少受這小少爺的氣,今日正好看看笵思哲也被別人刁難一番,挫挫他的銳氣。
若若則已習慣了弟弟惹是生非,平日裡雖多次告誡他要少惹麻煩,但他總是聽不進去,或是當時聽了,事到臨頭又忘了。
儘管現狀較以往有所改善,他依然是個闖禍不斷的主兒。
此番若能吃點虧,吸取些教訓,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蘇渝踏上樓梯,竟未認出對面被一群才子簇擁的小男孩。
只見那孩子瘦骨嶙峋,身旁圍著一群手持扇子的文人墨客,其中一人還尊稱他為“郭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