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此挑釁之辭,葉輕眉自是怒不可遏。
隨後,事態發展可想而知……
彼時,陳萍萍正為慶皇籌劃北伐,但仍抽身捉拿此賊。
於是,王啟年飛賊生涯的光輝歲月就此終結。
自此,他由賊轉官,投身鑑察院。
不久,蘇渝與王啟年穿過小巷,來到一條寬敞大道。
此處雖非偏遠,但行人稀少,正宜密談。
二人默契駐足。
王啟年思索片刻,好奇問道:“蘇賢弟,可是初至京都?”
蘇渝挑眉反問:“何以如此斷定?”
王啟年笑露白齒:“王某在京都已歷數載。”
“若京都早有蘇賢弟這等超凡脫俗之人。”“王某定已早與賢弟相識。”
蘇渝一笑置之,未多言。
只是對王啟年的言辭藝術暗自讚歎。
寥寥數語間,既表明了他對京都的熟稔。
又自然地對蘇渝一番誇讚。
王啟年接著略帶得意地繼續推測。
“而且,據王某觀之。”
“蘇賢弟應是讀書人出身吧?”
“近日春闈在即,賢弟是來京都應試的?”蘇渝點頭,未及開口。
王啟年即刻露出震驚、讚賞、仰慕之色,激動言道:“哎呀,真想不到。”
“蘇賢弟如此年輕,竟已身居舉人高位!”
“如此氣宇軒昂,風度翩翩,且才華橫溢,令人歎為觀止!”“王某自愧弗如,滿心自卑。”
“同時,對蘇兄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只遺憾未能早些與蘇兄相識!”
“但今日得見,亦是深感榮幸之至!”
“……”
王啟年邊說邊微微躬身,恭敬地行禮。
此番言語,七分客套,卻也含有三分真誠。
他在鑑察院多年,閱盡人間百態。
眼前的少年,無論氣質還是言辭,
確是出類拔萃,人中豪傑,值得他由衷讚歎。
這遠超京都裡那些所謂的才子,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正所謂無利不起早。
他並非因蘇渝太過出色而想結交,
才說出這番連自己都為之動容的讚美之詞。
實則是因為,他想要與蘇渝商討合作事宜。
無論談論何事,總得先拉近關係。
而語言,便是最佳的免費拉近距離的手段。
這套說辭,是他官場沉浮多年,精心總結而來。
可謂是屢試不爽,畢竟,人人都愛聽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