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敘述了一個五歲便顯露聰慧的小男孩與他的教書先生之間的故事。
按理說,這些瑣碎之事對一位偉大的君王而言,微不足道。
然而,這位君王卻緊握此信,細細品讀良久。
他的神情變幻莫測,令人費解。
侯公公在一旁靜靜侍立,呼吸細若遊絲。
儘管不知信中具體所言,但既出自鑑察院,想必非同小可。
信中提到:“這孩子聰慧過人,只是活潑好動,難以安坐。”
“但在蘇先生的課堂上,卻表現得異常乖巧。”
“他隨蘇渝讀書,全神貫注,進步顯著,熟讀古籍,且見解獨到。”
“偶爾點評大儒文章,其見解亦令人驚歎。”
慶皇初讀至此,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回想起往日書信中,笵鹹總是頑皮不堪的形象。
而今,在蘇先生的教導下,竟有了如此改變。
他已將讀書視為要事,且成績斐然。
慶皇讚許地點了點頭。
像他這般年紀的孩子,能讀些啟蒙讀物已屬不易。
竟能靜下心來熟讀古籍,實屬難得。
蘇渝。
慶皇的目光在這兩個字上停留片刻。
想必是這位蘇渝先生的功勞了。
不錯,確有幾分能耐。
據陳萍萍所言,明年這位青年才俊還將赴京參加春闈。
屆時定要看看他的文采是否真如表象那般出眾。
慶皇繼續閱讀下文。
“笵鹹近日創作了一首詩,贈予年輕的蘇先生。”
“以表對先生啟蒙之恩、一年有餘的教導與陪伴的感激之情。”
慶皇微微一笑。
五歲孩童,能作出什麼好詩?
不過也算懂得尊師重道。
一時興起,慶皇直了直身子。
準備翻開第二頁信紙,一探究竟。
他輕輕咳了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