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奇了怪了,要說他們這一對母子,那個感情絕對算不上親厚。老實說,要不是有事相求,劉濬根本不願意搭理這個俗婦。
倒是潘淑妃,總是一廂情願的討好他,百般求全,一腔熱愛,時常讓劉濬很不自在。
其實,劉濬這樣冷淡,也是有原因的。
宮中人物時常傳說,劉濬並非是潘淑妃的親兒子,而是後宮女子所出。只因這女子出身微賤,又不得聖心。於是,劉義隆便將她的兒子奪了過來,交給了自己的寵妃潘氏撫養。
這個故事,在內廷之中,流傳甚廣。在劉濬年未及弱冠之前,他就聽說了。
要說這劉濬也奇怪,別個兒郎若是聽說了這等風言風語,必定頭一個去找自己的母妃對質,把事情弄個清楚明白。
我到底是誰的兒子,我的親孃究竟在哪裡,這些個問題,只要去問問潘淑妃,不就都明白了。以潘氏對他的寵溺,必定會告訴他實情的。
可劉濬的腦袋生的就異於常人,思想也很不在正軌。別人要做的事情,他卻偏不做,他偷偷的將這件事隱瞞了起來。
至於潘氏在後宮多年,是否知曉這個傳言,也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從劉濬的角度看來,她是不知情的。
劉濬秉性頑劣,奢靡無度,潘淑妃雖然也是個輕浮放浪的個性,可作為母親,總還是要對這個兒子規勸幾句的。
一來二去,不成器的劉濬就把潘氏給恨上了。
自覺此女是責人不責己,一門心思的給他找不痛快。
由於這份早就種下的不睦,劉濬對這個謠言,可說是深信不疑。
自此之後,他在內心當中,就再沒把潘淑妃當成自己的親孃。
對他來說,能這樣不鹹不淡的對待她,已經是恩賜了。
他反而疑心潘淑妃的動機,自從自己成年之後,基本就沒給過他一個好臉色,她怎的毫無反應,還是對他寵愛有加。
他曾經猜想過,也許,她只是慣於取悅男人,見著個公的,就想獻媚,而自己也偏巧是個男兒身罷了。
每逢他來見她,她總是難分難捨,拉著他的手,只想讓他多坐一會。
於是,潘氏越熱情,劉濬也就越厭煩,每每相見,總是以劉濬倉皇逃離而結束。
這回是怎麼回事,難道出鬼了?她竟然主動趕他離開。
劉濬一時裝作不在意的說了幾句寒暄的話,眼珠子不停的打量著姿容豔麗的母妃,見她一臉的魂不守舍,沒甚多言。
又磋磨了片刻,便起身離開。
在走出宮門的途中,劉濬幾次回頭張望,見一向黏糊的潘氏,竟然沒有在殿門外張望,而是徑自走回了殿堂。
他心中疑惑叢生,這個刁婦,肯定有見不得人的事情在瞞著他。
他邁開了腳步,登上了馬車,卻並沒有招呼車伕,趕快行路。
而是隔著帷帳,偷偷觀察潘淑妃的動向。
眼見她,捏著裙襬,頭也沒回的,就返回了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