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時分,參拜開始。
不似最初。李家溝遺孤們只能對著李秀兒做的那個粗陋雕像訴苦。
如今太平寨參拜神農的儀式既正式,又很本土化。
隊伍抬著豬羊魚三牲,五穀瓜果,以及一數十個大木箱,穿過太平寨最大的主街。
期間銅鑼開道,大鼓指揮隊伍前進,來到神農廟,奉上供品,寨中長者唸誦祀文,集體叩拜。
李家溝遺孤在廟內,中層在廟外石壩,普通百姓在更外圍,層級分明。
祭祀完畢,三牲五穀瓜果就可以拿下來,給眾人分食。
這是顧恪的意思。
神農是務農之人,而牛是務農的上好畜力,三牲便不可用牛。
同理,種地之人討厭胡亂浪費糧食。
所以供品給神農像聞聞味兒,收到大家心意即可。
反正從李秀兒聲稱供品沾了仙氣,食者可享仙山庇佑,太平寨就沒誰再跳出來反對吃供品了。
倒是誰先吃供品,可吃到哪種供品,就代表著太平寨內的身份地位,沒誰願意放棄。
眾人虔誠拜下,口中喃喃著神農之名。
片刻後,一個蒼老的聲音迴盪在太平寨上空:“殺詭誅妖,天地有感,正道之行,仙山賜福。”
一片金線從虛空中穿出,灑落在太平寨眾人頭上。
廟內眾人無一遺漏,廟外石壩上大概有四成人得到金線垂青,更外圍的百姓中不過百之一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此同時,一團金光包裹住那數十個大箱子隱沒進虛空中。
安靜了數息,喧譁聲從外圍百姓而起,石壩上的人中也有不少開始竊竊私語,在廟內眾人並未吭聲。
他們心最誠,得到的好處最大,卻也最崇敬神農。
“謝神農垂憐。”李秀兒適時出聲,聲傳百丈範圍。
眾人齊齊下拜。
“謝仙山賜福。”
眾人再次下拜。
“恭送神農。”
眾人第三次下拜。
“禮畢。”眾人抬起三牲、五穀、瓜果,退出神農廟,再退出石壩。
這是屬於神農廟的地盤,除祭祀外不得隨意嬉戲打鬧,更不能開現場茶話會。
而更外圍的街道、房屋、酒樓的人們就沒這忌諱了,人群紛紛圍住得到賜福的人瘋狂發問。
神農賜福時的話語聲傳遞進百姓耳中時,他們很自然地就“懂了”——其實就是顧恪神念傳意,表明此次賜福乃是擊殺妖詭的獎勵,只給予勞作和戰鬥中的表現突出者。
用上一世的話來說,大概等同於“優秀員工獎”,與心誠程度沒太大關係。
因此百姓們都想弄明白,獲得賜福者這段時間到底做甚得的賜福,以及得到了哪種賜福。
雖然每一次賜福都是天大的運氣,但人總嚮往自己沒有的東西。
有了黑煞掌的人想著推山掌和天羅手,力氣更大,幹活更快。
有了推山掌和天羅手的人想著鐵身靠更能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