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回草麻後,顧恪就順手用紫竹做了幾個,反覆小修改,多次製造,只用兩個時辰就給它們刷上了堅固特性,夠用很久了。
去青取麻時,用細竹筒套在一隻手的大拇指上,將草麻外皮一頭壓在u形刀口中,另一隻手快速將外皮從刀口和壓緊的細竹筒間拉過。
u形刀口就會把青颳去,只留下最堅韌的碧麻纖維,再掛起晾曬乾後,得到的就是粗麻。
粗麻可以搓成股,再兩三股交纏在一起,就是粗細不一的麻繩。
不過山谷裡有鐵線藤,可以作為繩子使用。
而且鐵線藤皮中的纖維不易取出,取為紡紗材料太費力,只用來當縫線,少量使用。
因此春夏她們的事先處理也就到這一步,沒再弄什麼麻繩。
此刻再加工,便要績紗。
先將粗麻浸水半盞茶工夫,用手指甲將其破成更細的絲,再兩兩接頭成線。
這是一個繁瑣又細緻的工作,手工完成更是費時費力。
好在這事不費腦子,眾女都是入門武夫,手靈眼活,速度飛快,不到一個時辰便接好了試驗用的麻線。
麻布是平紋織物,基本原理與竹編、草編一樣,都是用的經緯交織法。
晾曬後纏繞成大圓的麻團可作經線,繞成略扁的麻團子則作緯線使用。
作為經線的麻線還要整經,也就是將它們在兩根分開豎起的短杆之間崩緊,可以提高織出麻布的質量。
然後,顧恪做了幾個筘板。
筘板一般用竹子做成,也稱竹筘。
它呈長方形,上下長杆中均勻固定豎立的多條細篾片,篾片之間就是筘眼,是穿如線的地方。
將兩根經線從筘眼中穿過,就是所謂的“絲絲入扣”。
將經線分上下兩層,拉伸開,用麵粉熬的漿糊給線重複幾次上漿,刷勻後用筘板濾過。
這樣會線上上形成穩定的漿膜,使線表面的細小毛羽收束,避免織造過程中,線之間因為毛羽糾纏而使斷頭率增加,也能讓麻布穿起來更細膩舒適,不那麼扎人。
再等麻線晾乾後,就可以上織布機了。
織布機不算太複雜,主要就是機架,羊角輥、卡尺、提綜、筘板、腳踏板、梭子這些。
整體外觀有些類似一個長方形的單人床框架,再加“半截蚊帳架子”似的吊柱,用於掛上提綜和筘板。
兩個提綜分別負責奇偶數的經線,腳踏板用繩連線提綜,帶其抬起落下。
奇偶數的經線就會交替分為上下兩層,每次交替,梭子就帶著緯線橫向穿過兩層空隙,並用筘板回壓打緊。
羊角輥和卡尺會固定、卡緊經線,直到織完一段經線,再放出一段,如此重複到經線用完為止。
麻布長度取決於經線長度,寬度取決於筘板長度筘眼數)和麻線粗細。
第一次試製,麻線並沒有弄太細,筘眼也只弄了二百個。
最後織出來的麻布寬約尺半,色呈米黃,看著經緯線有些粗,但還算平整,手背掃過依然有些許毛刺感。
當然,練了黑煞掌後,這種程度的毛刺感對他沒什麼影響。
春夏二女笑逐顏開,連連說這麻布光滑平順,穿上肯定很舒服。
顧恪卻疑惑:“這,穿身上不怎麼舒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