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她剛要開口,他已經叫住了她。
“剛剛是不是有人走過來了?”最角落的房間裡傳來一道聲音。
“沒有吧,是不是你聽錯了?”另一個道。
“是嘛,奇怪了,我剛剛明明聽到了腳步聲……要不我們去看看吧?”
“哎呀,你真是麻煩,疑神疑鬼的,不是設定了閒人勿進的牌子嗎?而且六樓以前幹什麼的你不知道?估計所有人都嚇死呢……”
“說到以前的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啊?總覺得傳的瘮人恐怖,但是也沒聽說過細節啊……”
“細節?你還想知道細節?知道細節的現在估計只有警察了,其他人不死也殘,不殘也瘋咯……”
“啊?你咋知道的?”那人好奇地問。
“我以前是這裡的常客,但是沒夠格,也沒錢去六樓玩,聽說白天是正常班,晚上嘛,怎麼刺激怎麼來,但都是有錢又膽大的敢玩,咱們也就聽聽吹牛而已,據說那陣子來了新鮮貨,不知道從哪進的,個個……嫩著呢……”
接著她聽到男人猥瑣的笑聲。
“富人們嘛,愛好千奇百怪,帶老婆來的帶女朋友來的都有,玩的很開,花樣百出,後來啊,那裡被人舉報了……”
“啊,怎麼被舉報了?”
“其實說來也奇怪,好像是有人逃出去了,不過也知道是誰,那裡面都有行規的,預設遵守,一般來說不可能有漏網之魚……”
預設的……
類似一個群體,出浴特殊愛好,有著共同目的,然後自然而然相聚在一起……
一個人加入一個群體有可能出於被動,也有可能是主動,但一般來說主動的比較多。
通常一個人想要加入的群體,是出於隸屬需要,因為人在社會中的存在,不能僅僅以個體的形式出現,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歸屬於一定的群體之中,就像為什麼到哪都會有小團體,大團體,從小學生們的小幫小派,到志願者協會,歐盟,聯合國,上至國家概念。
歸屬於某個群體,和人產生聯絡,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和地位。
這是人們一種基本的需要。
就像人一出生就歸屬於某個家庭。
只要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一定的群體,依靠群體找到和定位自己的歸屬,一方面出於安全需要透過加入一定的群體,個體能夠減少獨處時的不安全感,特別是中學生拉幫結派——很大原因是在家裡得不到重視,甚至是無視,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和不良的家庭結構導致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確立中出現障礙,或者在自我價值感上,自我控制感,自我決定等上出現危機,人急於找準定位,既然學校無法達成所願,於是轉到幫派。
個體加入一個群體後會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懷疑會減少,且在威脅面前會變得更有韌性——因為一定程度上他歸屬了群體便會獲得這個群體共有的精神,如透過拳頭才能在社會上獲得尊嚴,比如好逸惡勞。
或是因地位需要加入一個被別人認為很重要的群體,特別是不良青少年們加入幫派是出於覺得能夠被別人承認,在群體之中,得到滿足感,使師生自身感受到一種被認可,被首肯的積極體驗。
其次還有尋求與自尊需要。
按照自我價值定向理論來說,個人需要建立明確的自我概念並在自我價值確立後獲得自尊感,而群體是個人獲得自我概念的必要背景,特別是隸屬群體裡的社會的影響對個人的影響最直接。
當然,還有情感需要。
不管處於何種群體中,在長遠的相互作用中,人們可以溝通思想,加入感情,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從小到大極少獲得情感上的溫暖的人可能更容易加入某個和社會文化相悖的亞社會,隸屬群體。
喜歡顧長纓請大家收藏:()顧長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