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戰場,公孫氏的人出來,一為鍛鍊,二為獻計,三為幹王賊,這表明公孫氏對王大將軍已經忍耐不住,參與進了針對大將軍的軍事行動之中。
既然這個前站的無濾城有公孫氏之人,那麼阜新一帶,必定亦有。生存之戰,自當全力以赴,公孫氏出人出糧都是應該的。
不出大將軍所料,又是兩日過後,收到了廣武衛來報。他們在阜新一帶,遇到了一萬餘敵軍,雙方交戰,互有損失。一個冬天過去,廣武衛這支正規軍,展露出了更強於英武衛的戰鬥力。頂著倍於自己兵力,在阜新與敵相據。對於一支純粹的農民軍來講,這是飛躍式的進步。
當然創造這一切的,全賴天武大將軍領導有方,戰法教的好,士兵練的好,再有相對來說更加豐沛的食物,一個冬天差不多算是補了身體虧空,身板養的好。
至於‘阜新’這個名字,是大將軍給起的。主要這裡是烏桓地界,沒有準確的地名。所以大將軍直接拿後來的往上頂,遼東之地的山啊,河啊,有名的叫名,沒名的,不好聽的,大將軍現起……
又一天,昌黎來報,據遊騎探得,西方柳城朝陽)方向,有敵蹤跡,似是要行偷家之舉,具體兵力沒有探明,遊騎報告超過五千。
大將軍都笑了,畢竟他現實世界老家就是朝陽,來到兩千年的此刻,敵軍竟然在他的老家發兵過來,要偷他現在遼東的老家。雖然有些繞,但細思一下,感覺很有幾分意思。
又一天,出去打游擊的廖化也遣了通訊兵回來報信,玄菟有兩萬兵馬來攻。
形勢到此明瞭,敵軍投入兵力五萬。對於遼東之地來講,由於烏桓內部的不團結,烏桓與漢人的不團結,物資的欠缺,種種原因加持之下,能拉起來五萬兵馬,已經差不多是極限了,再多也就是多上一萬。
遼東有富戶,沒有同大將軍做生意的那般大豪族,主要也是這裡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只能說是一方小地主吧,要不然也沒有公孫度縱橫遼東的機會。豪族拖後腿,那可是相當厲害的。
此一戰,是定鼎遼東之地的生死局。打輸了,大將軍只能做流寇,打贏了,都得死。
不過讓敵軍沒有料到的是,大將軍不顧嚴寒,搶先動手,這破壞了他們的佈置。要知道,大將軍冬日裡散出去的遊騎,都沒有發現無濾城以及房縣等地的調動。現在大將軍提前動手,戳破了他們的謀劃,只得被動出手,已是叫大將軍佔了先機。
畢竟行軍一星期,打仗倆時辰,敵軍但有大規模調動,遊騎定然發現。不過到時候的時間差可能要比現在快上兩到三天,這已經是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了……
平郭縣城,大將軍腦子裡過著這幾天的訊息,想著如何佈置,突的開口。
“傳吾軍令,興武衛駐防徒河,徒河四千民兵編雄武衛,進駐昌黎。綏中民兵集結,以防南面來敵。“
”房縣調青壯,補充英武衛戰損軍士。英武衛分兵三千,北上阜新,聯絡廣武衛,分而擊之。”
“令廖化據敵後撤。”
“威武衛分兵三千,與吾北上迎敵,餘部謹防東向來敵。若果真來敵,可阻擊,若敵甚廣,不可力敵,兵退房縣據守。”
“嚴令各部,不可魯莽,毋使來敵傷吾家人乃為首要。若難擋傷民,當死戰。”
來軍甚多,大將軍一番調動,投入兵力三萬多,若是算上民兵,那便是總動員。手下沒有大將,戰術執行難到位,戰役事關生死,大將軍只得自當上陣。
如此佈置,是為防柳城來敵攻打昌黎之時,暗中分兵奇襲徒河,是以調遣興武衛北上防守。如此佈置,不是顧頭不顧腚,而是大將軍不認為南向有敵。而且另一方面,綏中民兵他並沒有調動。
剩下的佈置便沒什麼值得稱道,不求廣武、英武二位有多大建樹,只要頂住來敵就可以,不讓敵軍長驅直入,殺到昌黎,那就是勝利。至於威武衛屯駐平郭三千兵馬,房縣仍舊留守民兵,就是為了防止東方來敵。他們這幾個方向,只要守住就可以。
此戰的主要戰場,還是大將軍親領的三千威武衛,以及廖化的兩千五百驍騎營騎兵。只要大將軍五千破兩萬,那麼這一戰就贏了。對此,大將軍信心很足。
若是他不親自上陣,手下有幾個大將,他便不會如此佈置。他只帶領幾千民兵,自守徒河便可。剛打下來的無濾完全可以放棄,直接打玄菟瀋陽)便是,如此一戰便將整個遼河平原打下來,也有大將駐守。不像現在,他就算打贏了,也沒辦法盡佔遼河平原。因為現在的將領外放,距離太遠,變數太多。
簡單的概括,他親自上陣,更注重防守,他守家,更注重進攻,這源自於王大將軍對自己的絕對自信。
隨著大將軍下達軍令,平度縣衙之中等候大將軍指示的通訊兵盡皆領命,出得縣衙,便快馬四門而走。
死亡的氣息籠罩在遼東大地,這一戰,所有人都在關注。本應離開的豪族商隊管事都不走了,全都留在了綏中,等著看大將軍如何應對。
或許漢廷非要等到開春才接受大將軍賣官,也有這一戰的因素在內。若是王賊沒能挺過這個冬天,哪裡還有必要賣官啊……
問遼東大地,誰主沉浮?
喜歡影視世界從藥神開始請大家收藏:()影視世界從藥神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