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但是在軍用,即便不爆發戰爭,如果有了這條路,也會有很大的民用價值,利於西北繁榮。
只要不苛斂百姓,又能創造許多產業價值。
沈括不會如此大公無私,他的想法是你們在上面爭,俺只管修路。這麼大規模的鐵路修好,最少五六年後了,那時候小皇帝早就親政了,你們還能不能如此猖獗?
但他想錯了,本來還真沒有人注意他。可沈括主動跳出來,一起注意沈括了。
你還想用兵哪,永樂城被你糟蹋了三十萬人還不夠嗎!
朝廷下詔,將他貶到了遵義軍。
別當真,宋朝根本沒有經營到這裡。
當年宋朝用兵矩州等地,夔峽深處各蠻部震動,紛紛來朝請附,於是朝廷置了播州,珍州,思州等羈縻州,然後於播州南部置了遵義軍。
然後又採納了王巨策略,各州下屬劃了許多縣,往往一州能置幾十個羈縻縣,用此來分化,防止南詔、儂智高那樣的情況發生。再分授各部首領知州知縣等官職,朝廷也會拿出一些錢帛物資當做他們的薪酬,依然是買安之策。
你們是朝廷官員了,多少得接受朝廷管控,於是在朝廷帶領下,讓他們發動百姓興修道路,打通商貿往來,以便改善這一地區的落後面貌。否則即便交給宋朝治理,也沒辦法治理。
即便沒有效果,但只求你們別添亂子,那就是阿彌陀佛了。
也就是朝廷雖置了那麼州,幾百個縣,根本就沒有派駐官員與官兵。
而且遵義軍是在最深處了。
蔡確便對高滔滔說,太皇太后,這不是貶放,而是讓沈括送死,與宋朝制度不合。
高滔滔立即大聲斥責,梁燾等人能遠斥海外,程熙能發放到什麼美洲,為什麼沈括不能貶放到遵義軍。
不但高滔滔,無數大臣開始對蔡確展開圍攻。
朱賈折騰完了,現在可以挪出手對付蔡確了,畢竟蔡確才是真正的首相,一言不發,也是首相。
蔡確抑天長嘆,得識相哪,再不識相,自己不是遵義軍了,還不知道會貶到那個惡劣所在。而且西北邊防也陸續修建完善,不會出大問題。於是蔡確“病重”,隨後提出請求,致仕。
不能將蔡確弄死吧,直接讓蔡確回家。
永和元年非是史上的元佑),十二月十三,蔡確罷相,蔡確僥倖逃過一劫,但沈括則贏來悲慘的命運,朝廷降詔,沈括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不情不願磨蹭著南下。一直拖到明年六月,才到達遵義軍,然而這一拖事情來了,他還沒有到遵義軍呢,忽然遵義軍境內傳出朝廷有意派官員來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對普通百姓很有利的,然而那些豪強則糟糕了,於是諸蠻酋們集結部下,將沈括與他帶來的幾名僕役在遵義軍北部州境上擊殺。
它還沒有發生,蔡確倒下,就連囉裡囉唆的範純仁也離開朝堂了,開始狂歡吧。
先是下詔,取締紫鈔。
實際上也就是從現在起,豪強權貴行商又象以前那樣,不用交納商稅了。
其實這道詔令真的不能下,本來權貴行商就是一種不公平,紫鈔制度只徵一半商稅,而且王巨給予了一些優惠的政策,還要怎麼著?
不過能徵到稅也算不錯了,正是這些制度,以及對商業的刺激,現在銀行司與商稅兩項收益達到了三千多萬貫,如果不是胡來,加上陝西路安定,西部商道開啟,這兩項收入能超過四千萬貫。
以及坊場河渡制、市舶司收益的增加,火藥對坑礦的幫助,它們合在一起,收益就達到了八千多萬貫。餘下的才是五大榷、兩稅,以及其他一些收入。
所以在未怎麼苛政於民的情況下增加了國家收入,同時朝廷又可以實施種種善政,包括一步步地降低兩稅。
然而大夥不管的,特別是行商的各個權貴,對朝廷舉措紛紛表示了稱讚,於是很快商稅又恢復到原來的情況,也就是舊貫八百幾十萬貫,六百幾十新貫。
文彥博等人不知道會這麼惡劣,但知道商稅必然銳減,然而他們也有辦法,再次取締了保甲法,保馬法與免役法。
原來的保甲與保馬法是有許多弊病,但經過王巨改良後,它們性質已經產生了變化,主要成了賑濟救貧之舉,因此弊病隨之減少,一是免掉了許多貧困百姓一半賦稅,二是也增置了一些地方武裝力量,維護治安,防範盜賊,三是激勵了各地飼養大牲畜。當然,朝廷也必須拿出一些真金白銀來津貼,或者減少其賦稅。
免役法原先是利用寬剩錢來彌補貧困州縣的役錢,實際最後貧困州縣未看到什麼補貼,反而寬剩錢又成了新的斂財之舉。因此王巨陸續取締了寬剩錢、手實法等苛政,再從國庫裡強行拿出數百萬貫,對貧困州縣進行補貼。
這幾條法令取締,國家則會減少許多支出……
節流嘛……好,連帶著依附免役法而行的倉法,等法令也隨之取締了。各地提舉司同樣取締了,還好,未取締發運司,否則明年就會出現大混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接著恢復原來的科舉,對此王巨一直沒有太在意,看上去王安石科舉重視策論,輕詩賦是好的,詩寫得好就能做好官嗎?那麼將讀書與著重國事政治聯合在一起,則能選好官員了。然毛用,如果這樣,後世都不需要公務員考試,直接在天涯論壇、中華網與鐵血軍事論壇上將那些大神找出來,擔任官員就是了。
說行易難!
真正官員選撥,還是得磨礪,透過這些磨礪過程再看他們的表現,才能將真正善長政務軍務商務的人才找出來。
方田均稅法同樣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