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又有了另一個版本,趙匡胤用了乾德年號,大家一起未注意。直到滅蜀後,後蜀有宮女被送入後宮,一天趙匡胤觀賞此宮女的鏡匣,發現銅鏡背面有乾德四年鑄五個字樣,大為吃驚因為那時才是乾德三年)。於是召重臣詢問,趙普等宰相答不上來,趙匡胤又召集諸學士,學士陶谷、竇儀就說道,此鏡一定乃是前蜀物事,前蜀王衍曾用過這個年號。趙匡胤聽了才恍然大悟,說了一句,宰相必須用讀書人。
但這個傳聞也不大可信,特別是後面的那句話,多半是後來士大夫弄出來的玩意,因為知道這件事後,趙匡胤也沒有更改年號,乾德年號依然用了三年,直到乾德六年的第二年,才改了開寶這個年號。
不過它確實是宋太祖君臣犯下的一個錯誤。
為何?
在古代記事時,不可能存在公元多少年,而是用年號綴多少年,比如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命李道宗護送李道宗的女兒文成公主入藏,其實就是公元641年發生的事。比如趙頊於史上元豐八年春天去世,其實就是公元1085年發生的事。
這是大一統的,即便割據時代,年號也最好不能重疊,比如開寶之時,因為南唐與吳越向宋朝稱臣,這兩國用的年號就是開寶了,但其他割據國則用了其他年號,如北漢同時間是天會、廣運,南漢是大寶,遼國是應歷、保寧,大理是順德、明政,于闐是天尊,西北生女真起義所建立的定安國則用了元興這個年號。
如果翻開此時南漢的書籍或者一些物事,上面有大寶十年的字樣,則是公元968年了,也就是宋朝的開寶元年。
但若是年號亂用,整個時間就亂了套,最少在整理史書時會產生許多混亂。
其次年號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就象熙寧,熙,興盛、和樂與喧鬧紛雜之義,寧是平安平靜,兩個字聯在一起就明白趙頊的苦心,好了,現在是朕即位了,俺父親也入土為安了,那麼濮儀之爭引起的種種爭執也好平息吧。
還有一個有名氣的熙,康熙,安定爭執,俺大清入土中原已成定局,你們這些漢人就不要再反抗吧!
再如元豐,其實從這時候起宋朝的“經濟危機”已經化解,至少積欠沒有了,國庫開始充盈,所以用了這個年號。
於是又造成另一個問題,中國曆朝歷代不僅有諸多大一統王朝,還有許多小割據國,偽國,想要年號不重疊,又要有一定象徵與吉祥的意義,那麼越往後越難以取年號,故明清時諸君王無奈之下,多隻用一個年號了。
因此今年更改年號,不用多做其他解釋,關健是這個朔正的象徵意義。
何謂朔正?那麼得看另外一個詞,正朔。
大年初一叫正朔,還有帝王新頒的歷法也叫正朔,因此在上古之時,從夏到商到周到秦到漢,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曆法,直到漢武帝時,才沿用了傳說中的夏制曆法,也就是最早的農曆,一直沿傳到後世,這個曆法才穩定下來。
不過正朔自此已經賦予了更多的意義,那就是天下最正統的王朝。
所以三國時蜀國大臣雍闓為了美化蜀國的正統,說,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
顯然蜀國肯定不是三國時的正朔了。
那麼到了宋朝之時呢?宋朝似乎大一統了,但為何黑汗那邊稱遼國才是中國?
因為宋朝做為大一統王朝,面積最小,實力也很弱,別問西晉,如果不是西晉內部鬧了一個八王之亂,不要說餘下的那點可憐的匈奴人了,就是鮮卑人也不可能入主中原!
故做為一些有遠大抱負的人,總覺得宋朝這個正朔王朝有點兒名不副實。
那麼什麼樣的王朝才能稱為名實相符的正朔王朝?
首先交趾得拿下的,因為自古以來,交趾就是中原王朝轄下的管區。
大理不一定要真正治理,但最少得讓它屬於中原王朝的羈縻區。
這兩條目標已經提前實現。
然而北方呢?
西北不提西域吧,現在科技生產力與交通就是這樣了,即便西域與青海高原上所有部族政權一起主動投靠宋朝,怎麼治理啊?
但最少河西走廊與靈原平原、南北河套得屬統治或羈縻起來。
可這一大片地區不但不能治理與羈縻,相反地成了宋朝的惡夢。
再看東北,不提遼南、漢江以北的高麗地區吧,最少幽雲十六州這個北方最最關健的門戶,得屬於中原王朝的吧。只有到了這一步,宋朝才能真正稱為大宋,或者真正的正朔王朝。
好了,明白了這個涵義,那麼就知道何謂朔正了,也就是從今年起,宋朝開始向這個真正的正朔王朝大步的進軍。
但就在這個關健的時刻,朝廷議和了?朝廷議和了!(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