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架空是有限的,至少大方向上這些鄉紳豪強不敢違背朝廷,否則就會迎來國家機器的強力鎮壓,所以這種模式,保障了國家在大的方面得以安定。
然而國家機器能不能控制彼岸的鄉紳豪強?
所以是有官員過去了,並且彼岸每年都放開一些市,讓它們成為宋朝的州,但這些官員始終不能將彼岸這些州得以控制。
趙頊思考了很久,最後給彼岸一個定位,那就是當作一個超大號羈縻地區,就象唐朝的河中地區那樣。
然後就是王巨,王巨未來要走,對此趙頊還是有些不捨,不過捫心自問,真要是王巨不走,他在的時候會放心,但他一旦身體不行了,能不能放心?
或者象祖宗那樣,來一個杯酒釋兵權,嗯,不但釋兵權,還要釋政權,讓王巨徹底養老。可就是這樣,趙頊也未必放心。與王巨相比,石守信他們弱爆了!要比,拿司馬懿與王巨相比吧。
這樣一想,王巨去彼岸,反過來是最好的結局,並且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
那麼王巨去彼岸會不會稱王?
王巨曾數次隱晦地說不會稱王,趙頊想了許久也認為王巨不會稱王。可能王巨對這些海客們有恩,也有一定的約束力,甚至彼岸的一些制度就是王鉅製訂的,但這些海客未必贊成王巨成為擁有生殺大權的王!
因此趙頊對王巨去彼岸的定位,則是一個擁有很高威望的隱形王,而不是公開王。
對彼岸未來的定位,則可能也象河中那樣,雖奉唐朝為主,但可能各自為政,一個鬆散的聯盟!
而且彼岸地域面積太大了,又隔著一道道大海,特別是彼岸最遠的那兩塊龐大的大陸。
他的想法大半還真想對了,不過也有許多也想錯了。
王巨之所以不真心地將彼岸交給宋朝,一是彼岸制度更先進,王巨不可能讓落後的制度代替先進的制度。
二也就是趙頊想到的萬里大海,以眼下的科技力量,任何人也不可能將這麼大的地域相統,更致命的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
但王巨並沒有將彼岸割除出去,而是要等,等未來中原能不能在彼岸影響下,出現一種更先進位制度的國家,二是等科技力量的迅速發展。可那不知要過多少年了。
王巨想法與趙頊想法無關,但正是因為趙頊這些想法,他還是希望王巨去了彼岸後,對宋朝繼續保持著親近的關係,那樣,彼岸的財富以及廣褒的地域,則繼續能對宋朝產生有利的幫助。
那麼何謂親近?
這個與宗室聯姻豈不是保持親近最好的手段?
一個是姑姑的兒子,一個是宗室女子,想不思念宋朝都難了。
所以趙頊立即說好啊,正好他弟弟女兒多,愁嫁妝呢,第五個女兒沒有出嫁,姿色也不錯。
不過王巨立即搖頭,說,臣看好了人。
不是趙顥的女兒,而是另一名宗室女子,“八賢王”趙元儼的重孫女。
趙元儼在宋仁宗時威望很高,有十三子,除了允熙、允良、允迪、允初,餘皆早卒。但允初向佛,沒有後人,只剩下前面三脈。
王巨選擇的是趙允迪的孫女,據說此人很不成器,居父喪不哀,又在宮中為優戲,連他妻子錢氏都看不下去,向朝廷告發,宋仁宗下旨降為右監門大將軍,不給他朝謁,妻子錢氏失望之下,出家為女道士。
那與王巨無關了,而且趙允迪死了很久。
之所以選擇這個少女,可能是因為其祖父的行為,這一脈漸漸沒落,反而讓這個少女十分懂事,其姿容也嬌好,年齡也般配。
趙頊遲疑不決,在宋朝公主也就那麼一回事,況且是趙允迪的孫女,連一個縣主都不是!
王巨便將這個讖謠說了出來。
當然,王巨去了彼岸,無論傳出什麼讖謠都無所謂了,關健現在王巨還不能去彼岸,他威望又是如此之高,手中又掌控著幾十萬精兵猛將,陝西數路財政支配大權,若是加上一個有聲望的公主郡主的啥,到時候就是有十張嘴巴也說不清楚了。
幾個大佬暫時不知道聯親的內幕,不過都知道事情大條了。
與公,在這個最最關健的時候,一土蓋天會產生什麼影響?
與私,他們都承認王巨的功勞,但王巨可是一個很小氣很不好惹的主。
有了這個一土蓋天,王巨去了西北後會很難受,弄不好寸步難行。但這是七傷拳,傷人也傷己,即便是致仕在家的文彥博,只要將這個一土蓋天往文彥博頭上一蓋,文彥博照樣悲催。不要問理由,只要有一個動機,就可以釀成彌天大案!
ps:完本了,但成績太差了,差得都不想上傳。我什麼也不求了,一共875章,慢慢上傳吧,給訂閱的讀者一個交待。(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