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暗黑大宋 > 第837章 三明

第837章 三明 (第1/3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戰地僱傭兵 快穿之打臉女配 穿越南唐之帝王霸業 穿越之逍遙詩仙 三國:孫策 我要做帝王 重生元末拿到明太祖劇本 極品小書生 大唐:開局李二請我教他造反 元嘉紀事 大明:鄭成功之孫,打造日不落 終極兵魂 某時空管理局的打工仔 暗黑大宋 帝國梟色 風起三晉 盛唐不遺憾 三國:我成了劉備四弟 三國:不裝了,你爹我是袁本初 特戰狂狼

但最後就是蔡確也沒有同意,趙佣太小了,有礙國體。

不過大夥也能理解王巨的苦心,在外交上,自古以來,中原王朝一直很笨拙的,而對於這一點,王巨同樣排斥。

讓趙佣觀摩一下,無疑是現場教學,會給趙佣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最後在蔡確的提議下,大家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以趙頊為主,王巨負責具體談判,再讓趙佣於邊上坐著,然後再召見高麗使者。

一會,趙佣帶進來。

不過高麗使者還要有好一會兒,才能被帶到皇宮。

王巨便上前,給趙佣講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剛才他在殿中與諸人的對話,也包括了他所說的那個內聖外王與內王外聖,大約說了一遍。

趙佣抬起頭問:“太保,百姓齊心真的很可怕嗎?”

“還記得田單的故事嗎?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城,只餘即墨與莒城未下,即墨主將戰死,軍民共推田單為主將,正是軍民齊心,最終反敗為勝,這就是最好的例子。況且西夏還有那麼大的地方,還可能有遼國的支援,更不可疏忽大意。還有唐太宗如何滅突厥與薛延陀,每次都是在他們國內有變,百姓失望,諸族離心之時,唐朝才發軍征伐,一舉而剿滅。但唐太宗這麼做不是猥瑣,而是偉大,因為這樣做可以減輕平伐的難度,降低國內百姓的負擔,減少將士的犧牲。”

聽到這裡,範純仁微微蹙了一下眉頭,王巨思想是很實際的,也就是很功利的,做為一個老派儒者。多少有些不喜。

但他又不知道說什麼好,難道強壯自身、富強自己國家是錯了嗎?

王巨繼續說道:“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我征伐阿里骨。阿里骨乃是回鶻人,吐蕃諸族心中不認可。又加上他用兵熙洮,先後慘敗,因此我一舉而殲之。如果阿里骨乃是董氈親生兒子,即便洮水與定西城大捷,臣也要勸陛下派使安撫,以免兩面開戰了。”

“董氈為什麼推選阿里骨為繼承人?”

“殿下能想到這個問題,很是英明,其實原因臣也不是很清楚。也許董氈那時病重,沒有想到諸族認可的重要性,也許董氈之母喬氏與李氏之間有著恩怨,故對李氏兩脈感情疏遠,如王韶用兵熙河,董氈只是略略派了阿里骨發兵救援了一下,雖救援了,但力度很小。因此他可能會在心中想,若是從李氏後人中挑選出一個贊普,可能他的妻子與一些親戚不保。還不如立阿里骨上位。”

這只是王巨的一個猜測,具體的,王巨真的不清楚了。就包括董氈那個契丹公主同樣也不清楚,不過這個契丹公主也送到京城,看遼使來怎麼說,如果遼國有興趣,宋朝則將這個公主送回遼國。但這個公主也只是一個宗室女子,不真的是遼興宗的女兒,耶律洪基的姐妹,遼國未必將她當成一回事。

“原來如此,那何謂清明賢明聖明?”

“政治清明。是指儘量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說具體一點。殿下,你聽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嗎?”

“是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一句嗎?”

王巨差一點拍腦袋,這八個字現在還沒有出來呢,不過夫子《里仁》裡這段話意思也差不多,他點了一下頭說:“就是它,其實我想說一句,就是農民想要有好收成,必須要勤勞,商人想要賺取更錢帛,必須要開動更多的智慧,官員想要升遷,必須要勤政愛民,這就是道,而不是用其他非正常的手段,這世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平富貴,但國家所要做的,是支援大家用道的手段去換取富貴,營造這種好的環境,也就是臣所說的公平的環境,或者是祖宗所說的齊人,它也就是臣所指的清明的政治。”

“好象很難唉……”趙佣道,他雖小,別的不知道,就說宋朝的兼併吧,連王巨都不敢深碰的,況論這種公平的環境。

“確實很難,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但做為一個聖明的君王,可以用律法、稅賦、科舉、官員升遷的考核,等多種手段,有意往這上面引導,那麼國家就可以理論上接近這種政治的清明。”

“那何謂賢明?”

“賢明包括了臣剛才所說的官員想要升遷,同樣要取之有道,也就是勤政愛民,再補充一句,那就是要上輔君王,下安黎民百姓,公心多一點,愛國多一點,私心少一點,同時本人也要有才華,就象臣的恩師,他有德操,有學問,不過他長在教育儒學上,而非是在政治上,也就是做官的才華短缺了,所以還不符合這種官員的賢明,有了才華,再有了臣所說的公心,那就是一個賢明的大臣了。”

在這裡,王巨並沒有說什麼大公無私,對於大公無私,或者拾金不昧的玩意,王巨痛恨萬分,索性換一個詞得了,那就是存天理,滅人慾!普通人能做到嗎?能做到嗎!

“那何謂聖明?”

它分明是帝王之學問了,王巨看了一眼趙頊,趙頊微額,意思說吧,沒關係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王巨便道:“看到諸葛亮的進師表吧,它裡面就講了許多帝王的聖明之道,還有唐太宗的帝範,不過臣也大約地總結一下,首先是聽,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臣所說的這個兼,不僅是士大夫,也不僅是大臣中的某個人,而是天下所有人,士農工商,那麼才能明白天下所有百姓的需要,才能達到真正的明。”

“量才而用,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比如沈括,用他來做邊臣,只會引來永樂城之慘案,但將他放在工部。卻是不二的人選。但做為一個聖明的君王,還要切記一點,不以己喜而重用某人。不以己惡而排斥某人,比如唐太宗重用魏徵。就是君王用人的最好典範。”

“擇事,這世間沒有絕對的黑與白,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更不會有完美無缺的人,完美無缺的律法政策,任何一條政策落實下去,總會有人受益,有人受害。那麼就要聰明地去判斷輕與重,擇其重棄其輕,擇其有大益而棄其有大害,國家就能始終向前進,而非是向後退了。”

“善變,但這個善變非是那個不好的善變,而是要學會聰明及時的因時制宜制策,比如湟州,如果阿里骨不背叛我朝,臣用兵湟州。那叫窮兵黜賦,好大喜功,如果阿里骨背叛我朝。又是吐蕃的正統,頗得民心,那麼是否對阿里骨用兵,就要三思而後行,但阿里骨不是吐蕃正統,又不得人心,故臣及時用兵湟州,解除朝廷後患。”

“然而不能因此而好大喜功,比如赤嶺以西。如果臣欲圖虛名,替朝廷開拓不必要的疆土。率領大軍拿下草頭韃靼與黃頭回紇,那則是錯誤的做法。這世間只有永衡的道。比如祖宗的齊人,愛民,輕賦,但沒有永衡的法,就象榷茶,祖宗才執行時,利於茶農,也利於茶業種植的推廣,也確實增加了國家收入,繁榮了國家經濟,但隨後榷茶越來越成為國家弊病之一,因此須變之。”

“恩威,剛易折,但只恩不威,則是無剛骨,則是不立,故此,臣去了湟州,也有殺人,殺人的目標就是立威,不過以立威為輔,立恩為主,更不能為殺而殺,那不是恩威之道了,而是暴虐之術,亡秦之道!”王巨又將他對待西夏、河西數州與湟州三路不同的策略說了說。

“賞罰公平,再保持著祖宗以來樸素的作風,如果一個君王能做到這幾條,就能稱為聖明的君王了。”

“但做人不應當誠實嗎?”

“殿下,做為一個君王,對內要誠實,要聖,當然,當國家強大到沒有威脅之時,周邊諸夷對大宋都會變得誠實,那時候就可以誠實了。否則,則是迂闊的墨家,殿下,可以用墨家來治國嗎?可以學習宋襄公嗎?就象高麗,太宗之時,與高麗是盟友,但太宗伐遼之時,高麗有沒有出兵在後方牽制?結果太宗兵敗,高麗如今也屢遭遼國欺壓。那麼我朝應不應當對高麗誠實呢?”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楊廣假死:那朕就暴揍各路反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