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還是這個民族政策,讓普安州百姓迅速受益,其他各羈縻州百姓也親眼看到了這種變化,甚至渴望著這種變化,一是會用兵,二是當地普通百姓的支援,這才使得南方那次用兵那麼順利。
否則想拿下那些羈縻州,難度會增加數倍甚至十倍!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餘下各羈縻州蠻酋因為害怕,紛紛派使進京表示誠服時,王巨讓他們配合著,打通矩州到夔峽渝州,到辰州潭州,到戎州,到石城昆明這四條商道。
原來這個國中國是一個不規則接乎於橢圓形的五邊形,貧困封閉落後野蠻,地形複雜,但將矩州等拿下後,變成了一個長蟲形,厚度變薄了,王巨肯定會利用好這個積極的變化。
四條商道打通,各部就能漸漸從封閉狀態走出來,說不定以後不用朝廷用兵,這個國中國也會漸漸被拿下。當然,這個首要前提,一是宋朝不能再由趙佶擔任皇帝了,二是完顏阿骨打是否還能再次崛起,並且對宋朝是否還能形成威脅。
那麼放在西夏,是如何融合?
商貿肯定要打通的,但沒必要買安,無他,西夏窮兵黜武,稅賦一直很沉重。只要執行宋朝現在的稅賦,對於西夏百姓來說,就已經是天堂了。
推廣教育。漢人能蠻化胡化,蠻人與胡人也能漢化。
儘量的推廣定牧。
這也是王巨帶來的一個變化。
如今許多地區在執行著定牧政策。
雖然有點苦。可收穫更高,牛羊更肥。
但王巨不知道的是,遊牧在美國淘汰不僅是因為收益,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定牧的牛肉羊肉更肥更鮮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大農場主用直升飛機放牧,牛羊能跑了,也壯了,可肉質下降了。
因此牛肉出欄前。西方各農場主會刻意圈養起來育肥。
王巨開始不知道了,不過這麼多年下來,也隱約地發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彼岸就推出了類似的育肥政策。
這些牲畜不是戰馬,能不能跑無所謂,要的是肉!
定牧與保護水土無關,但會使百姓收益更多,其次就是容易管理。
一旦“定”起來,無論是牧還是耕,有何區別?
這樣。就能慢慢大規模的象北周那樣,全部漢化。
王巨在這裡刻意講了一個融合漢化,一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因為在他腦海裡有兩個極好的例子。
首先是種族問題。他穿越前,歐洲面臨著綠教的威脅,美帝有種族岐視之危機,天朝同樣也有一些民族問題,那怕是比較團結的棒子還被一道三八線一切為二。
再看倭國呢,實際倭國人種構成同樣複雜,但只有一個大和民族了,基本上也就沒有民族問題了。
其次是制宜。
天朝在386手中外交開始變軟,宋化。官員腐敗嚴重。到了486,又有了房地產經濟。
但也不能說兩個大長老不好。人無完人,誰能做到完美呢?再說。雖然形成了一些弊病,太窮了,迫不得己,雖屈辱了一點,卻贏來了發展的空間與時間,經濟在迅速增漲著。沒有良好的經濟,談什麼軍事大發展?
可這些弊病在加深了,而且各個企業自己也不爭氣,除了海爾華為等極個別企業外,餘下的只知道賺取人口紅利或者利用所謂的民族品牌騙老百姓的錢,但撥了多少資金用於技術研發?
並且還不止,比如光伏產業,其實製造太極能電板同樣會產生極大的汙染,為何歐洲會打壓之?
因為它有光明的前景,所以要將這一行產業在中國的技術發展,扼殺在萌芽中。或者稍有一個好的民族品牌,立即就被外資收購去了。
所以看似的經濟繁榮,實際有許多內困外圍之危機。
因此新的大長老即位,開始打擊腐敗了,又撥兩千億發展發動機技術。
這就叫因時制宜,不斷地調節。
但在王巨眼裡,這做得還不夠。
不是機床不夠先進吧,那麼再撥兩千億。不是晶片技術不行嗎,也能撥兩千億,沒有光刻機,再砸兩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