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笑話嗎?
就算是笑話,也讓人發冷啊。
但不管每一朝每一代,不公平的事多了海去。就如天朝,或如美帝,當真做到公平二字?
千萬千萬不能當真啊。
因此看事物得全面地去看,好的一面遠比壞的一面多,那就算是一個健康的國家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巨將這兩件事列出來,是有用意的。
“我這次歸來,推出齊商稅,銀行司,如今開始有了成效,因此許多人支援,以為我做到了不加賦稅而國自用了,還有人誇張地說,小治即將到來了。但也有人反對,說我刻骨無情,甚至用紫鈔對國家功勳後代,權貴子弟斂稅苛財。如果加上高利貸商人的損失,那我還真不能說是不加賦稅而國自用。以及其他更難聽的,我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我想說的,我並沒有做好,國家未來的危機,一是人口危機,即便有高產的雜糧。國家人口膨脹的速度也太快了,還有幾個月,各州縣的戶口總數就會呈上來。到時候大家就看到這幾年人口增加的數量。”
要知道兩次慘敗。讓陝西路損失了多少戶口,還有彼岸。每年都在轉移了六七萬戶,如果這樣,人口還在繼續膨脹著,那確實是讓人擔憂了。
“其二就是貧富分化在擴大著,為了減少反對聲音,我做了妥協,包括紫鈔,包括預設了許多商賈將產業掛在權貴名下避稅漏稅。實際上這樣一來。富者還是益富。勿用問紫鈔,儘管紫鈔徵了一部分稅賦,但實際商貿越發繁榮,就是徵了一小部分稅,各個權貴實際獲利更多。”
這同樣是一個讓人寒心的話題。
為什麼他們能獲利更多,正是這些政策。
然而僅是損少了少許商稅,便繼續憤怒著,當真不會算賬嗎?
太貪婪了!
“又有少數士大夫權貴的家人家屬,為了謀取財富,變著法子坑蒙拐蒙。巧取豪奪,為了妥協,我同樣也沒有過問。實際祖宗家法。將百姓定為五等,後又分成九等,富者多納稅,貧者少納稅或免稅,也就是所謂的齊人,作用就是減少貧富分化。然而因為反對聲音太大,即便是祖宗家法,我都不敢執行了。不錯,銀行司與齊商稅。暫時造就了更多的三等戶二等戶出現,然而這些醜陋的現象。我沒有阻止,恐怕以後也沒有那個宰執敢碰這個禁忌的問題。那麼這個小治,早晚還是曇花一現!”
其實還是那句話,不是宋朝稅賦重,而是宋朝賦稅不合理。
比如榷茶,為什麼被磚家一再攻擊的保守派分子呂夷簡要改革茶政?
宋朝開國之初,有的做得確實很不錯,比如榷茶,當時全國各地你打過來,我打過去,百姓生活十分困難,因此趙匡胤下達種種刺激經濟的命令,包括榷茶,甲,你種不起茶了,沒關係,朝廷貸款給你種植茶葉,但銷不出去了,沒關係,朝廷統一收購。
如果對照天朝的經濟發展規律,有的真很彷彿……
在當時這些措施是對的,也是比較先進的,而且朝廷收效也比較明顯,儘管宋朝未統一天下,僅是茶政一年收益就達到了四百萬緡,不是貫,一緡那是真正的一千文錢,與現在的新貫一樣。
但往後發展,榷茶岐形了,到了宋仁宗才即位時,榷茶利潤一年只有幾十萬貫,最低時只有二十幾萬貫,想一想一個杭州龍井茶葉一年能創造多少收益吧。
為何淪落如此,主要就是許多茶商無法徵得稅賦或者無論專榷,那麼不如索性放開,朝廷不要付出大量胥吏管理經營,但又可以得到大量的商稅。呂夷簡做錯了嗎?
結果呢,許多老派大臣反對,包括宋仁宗的老師,儒學大佬孫奭,為何以呂夷簡的才能,最後做法保守,或者叫微調改革,真的沒辦法執行激進的政策了。
這一直延續到韓琦,才勉強對榷茶執行了通商法。
然後到了王安石,為何王巨對王安石變法也不是太贊成,就象這個榷茶,本來是通商法的,但經過王安石變革,巴蜀茶葉與福建茶葉又重新進行了專榷。
為何是巴蜀,原來巴蜀時不時來次大反叛,誰敢專榷?但巴蜀地形封閉,東是三陝所阻,北是斜谷棧道,所以看上去容易執行榷茶。為何福建茶葉專榷,因為在宋朝建茶最好!
僅是這兩項,一年就為宋朝帶來六百多萬貫的收益。
這肯定是不對的。
再比如榷鹽,就象天朝,到了七十年代,許多百姓真的吃不飽飯了,每天的下飯菜只是鹹菜,宋朝最發達的地區不過相當於天朝的90年左右,一般不過相當於天朝的85年左右,肯定比天朝七幾年好,但鹹菜仍是百姓的主要佐飯菜餚,然而因為一個榷鹽,鹽價這麼貴,對頭嗎?
但因為稅賦的不合理,王巨儘管推出許多惠民政策,五大榷卻不敢動,包括王安石發起的建茶蜀茶專榷,以及各種苛捐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