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無輒,然後在常朝會上提議,加拜富弼為中書令,是職官哦,不是老王那個真材實料的中書令,同時傳詔,表彰富弼一生的功勞,再刻意說明這次進京,只是富弼受了小人矇蔽,請富弼不要自責了。又加派了好幾名御醫,風塵樸樸趕到洛陽,替富弼診斷。
不然怎麼辦?
老富一死,又有人說是王巨逼死的。
如此,就是老富死了,也與王巨無關了。
同時病重的還有好幾個人,也就是洛陽那群老傢伙,都不願意離開洛陽。
但他們是痴心妄想了,朝廷安慰富弼,乃是富弼的聲望,這些老傢伙,好洗洗睡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然而有一個人確實真病重了,那就是曾鞏。
老了,生病了,死了。
很正常。
王巨說的是人選:“陛下,曾鞏病重,不能理政,臣想以蘇轍代之。”
“小蘇?”
“恩。”
“蘇軾如何?”
“陛下,論才情,古今往來,蘇軾可以說當為第一,即便李白也不能比擬,無他,因為蘇軾全能也,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都可以冠絕天下。但這方面的才情,與吏治卻沒有多大關係。就象李白。如果讓他擔任宰相,能做好宰相之職嗎?儘管他夢想著想做謝安。”
趙頊被說樂了。
“因此朝廷可以稍稍重視,不能讓其受到太多的委屈。但不可重用之,一個太平之州的知州知府就好了。然而蘇轍不同。他才情雖不及兄長,但比較穩固。穩重才是一個大臣的根本。”
“卿與王公所言彷彿,但王公未說出所以然來。”
原先趙頊想調蘇東坡回京修國史,老王感到為難。趙頊看出來了,就說,不用蘇軾,用曾鞏如何。老王說,用曾鞏便好。
人家也是唐宋八大家。文筆不差的。
趙頊忽然突發奇想,問,蘇軾與古人比,與誰更近些。老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頗似李白。趙頊說,不然,李白有蘇軾之才,無蘇軾之學,蘇軾既不修國史,以本官知江州如何?老王說。蘇軾誹謗慢上,不便起用,請陛下三思。
因此才有了趙頊這一句。
而且王巨更公正。
這樣有才情的人也不能慢怠的。但蘇東坡的才情與政治才能無關,而且小蘇穩固,話外之音大蘇就不穩重了。所以能當一個知州,但不能進入中樞擔任朝廷的重臣。
老王也隱隱覺察到了,可沒有說出所以然來,僅是什麼誹謗慢上,缺少說服力。
想到這裡,趙頊心中又嘆息之,如果王巨不與姑姑有著曖昧關係。還讓文彥博抓住尾巴,那就好了。至少各方面的才能。遠在王珪之上的。
“準了,”趙頊又說道。
曾鞏不過是一箇中書舍人。用小蘇代替問題不大,趙頊也就同意了。
實際王巨這時推薦小蘇,是大有深意的,如今朝堂以新黨為主,就如以前王巨都不大注意的蒲宗孟都屬於新黨範疇。其實在另一個時空,蒲宗孟更激進,趙頊嘆無人才,蒲宗孟說,人才半為司馬光邪說所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個個聽信了司馬光的邪說,以至全變成了壞人。但在另一個時空,王安禮得到了趙頊重用。
這個反骨仔聽到後,大怒,於是再三挑唆,又蠱惑御史彈劾其荒於酒色及繕治府舍過制,於是趙頊將蒲宗孟貶知汝州。
然而再府舍過制,能及上富弼與王拱辰那個府舍?
這一條王巨就不知道了,知道了也不驚奇,出自反骨仔王安禮之手,豈不是太正常不過?
因此總的來說,朝堂重臣大半是新黨。
如果是章惇這樣的新黨,王巨最是歡迎不過。
然而這些新黨大多數與他素無往來,特別象謝思溫他們,對王巨同樣排斥著。
只不過舊黨力量不小,所以不會對王巨抱著太大的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