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這中間將士的數量同樣接近了二十萬,包括王巨推薦的超級名將高永能。
經過熙寧之初裁減,禁兵數量只有五十餘萬,然後是各地邊軍、土軍、弓箭手,至於陝西的則有十幾萬保捷、弓箭手與蕃兵。
但這十幾萬鄉兵式的將士則是宋朝最能打的軍隊。
然而經過這兩次慘敗後,這些鄉兵折損了近半。折損的禁兵實際不多,但這少數折損的禁兵全部禁軍中最精銳的禁兵。
可以說現在遼國皇帝不爭氣。否則率軍南下,宋朝最大的危機便到來了。
但高滔滔不知道啊。她只知道死了這麼多戰士,而且多是精銳軍隊,遼國雖然與宋朝搭成和盟,可兩次乘著宋朝危機來勒索,萬一再來勒索呢,若是再來勒索,恐怕這次勒索的胃口更大。
所以這時候,能讓王巨回來,其他的就忍了。
大不了以後朝廷就當養著一個丁謂,等危機過後,再慢慢解決吧。
高滔滔只說了一句話,但不僅是讓王巨回來,還預設了讓王巨回來,朝廷所付的代價。
正好呂公著又再次上書,反對朝廷開邊。
於是趙頊將呂公著外放到定州。
然後又將王珪召到內宮商議。
商議的就是元豐改制,重新仿佼唐朝制度,事無大小,於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
也就是唐朝的三省制度,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
那麼西府呢?
西府與三司則架空成宋朝原來的尚書六部了,會成為一個空殼。
這樣政柄就回到了中書,一是省得理財之人不知兵,理軍之人不知政不知財,理財之人不知政不知兵。
二是簡化了政令。
這是謀劃了近兩年的事,因此趙頊對老王說的不是這個。
他說道:“國家危矣,須用一人。”
老王多機靈哪,立即說道:“如果王子安回來,老臣以位讓之。”
趙頊遲疑了一下說:“朕非是此意,而是讓重置中書令。”
這是指前段時間的議論,蔡確聽說朝廷準備改制,便對老王說,公久在相位,必拜中書令。
老王於是對趙頊密言,三省長官位高,恐不段置令,以左右僕射兼兩省侍郎足矣。
在唐初中書令、侍中與尚書令,乃是最頂級的官員。宋朝也置,但成了階官。
但唐高宗病重後,武則天漸漸專權,慢慢取締了這三項頂級官職,而是以左右僕射或侍郎,代替相位,用此降低宰相之權。
所以老王有了這個提議。
本來改制後權利向中書集中,大家就可能很不高興了,再置中書令,不高興的人會更多。
老王沉吟良久,說:“恐有非議。”
“非如此,此子不會回來。”
老王還是搖頭。
若是王巨現在回來擔任中書令,在兩次大敗,萬眾盼歸的情況下,不會有人敢反對的。然而數年一過,大家從慘敗中走出來,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