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經義,則與以前各個優秀文章詩詞一起散落在語文裡,或者放在政治裡分析。
並且又將古今往來各個朝代的重大變故擇出來,分析它們的成功失敗。
最後才是一些洗腦性的文章。
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有可能得花十幾年時間才能完善,但用不著那麼著急,以後可以一步步地完善。
彼岸的彼岸,同樣重要,但趙頊又疏忽了,他又問:“是什麼武器?”
“奴婢也不大清楚,不過殿下曾說過一些,她說為何遊牧民族一直成為中原王朝的危害。遊牧民族一旦停止戰亂,人口迅速繁衍,然而苦寒的大漠卻養活不了這麼多百姓,因此往往就盯上了定耕發達的農耕文明,中原。他們一旦南下,只要不大敗,就會有收穫。然而中原想北伐,即便大勝,所得卻往往支付不了三分之一的軍費。因此興趣不大,更因為缺少騎兵,供給的拖累,又沒有深入大漠。騎兵對步兵,動力足對興趣不大,用兵成本低對用兵成本高,野蠻對溫順,所以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成為中原最大的難題。”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
就象宋朝每年從遼國與西夏買來大量的羊,非是牛,無論西夏還是遼國,因為寒冷,牛數量太少了。
緣邊地區一頭羊是一貫錢,但在京城是三貫錢,為何,羊從緣邊地區運到京城,得派人趕,得消耗草糧,還有相關的稅務。
但問題是在那邊,比如遼國一些商人將大漠部族的羊趕到邊境互市交易,只得了一貫錢,那麼在大漠上能給那些部族多少錢?往往一匹絹就能換回好幾頭羊。
所以無論他們養了多少羊,卻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所以有一些部族不顧遼國與西夏的禁令,將馬透過走私渠道賣給宋人。賣馬才能得到更多的財富!
其次是食物與鹽。
為什麼這些部族不能將羊宰殺了,直接賣醃製的鹹肉,這樣便於運輸,還能另賣皮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知道遼國的池鹽都在渤海的那邊,如果用船走私到宋朝,可能一斤還不足十文錢,然而運到大漠上,天知道變成了什麼成本?所以遼國渤海幽州的鹽一斤只有幾文錢,但遼國西山那邊的白達旦部卻因為鹽價高,不得不用馬向西夏人交易青鹽。
這種情況下,即便幽州有大量糧食,也不易運到大漠,因此大漠各部族的食物仍是肉類,如以肉類為全部食物,一年一個人得吃掉多少羊?
然而大漠那邊水土開始惡化,因此一旦人煙略有些稠密,往往一場雪災到來,凍死了大量牛羊後,一個部族就會死上一半人。
但這個問題大澳洲這邊不會出現,一是如今各定居點都在海邊,鹽價很低,二是各定居點所佔領的牧場雖多是半乾旱牧場,但最少比大漠的牧場好得多,三是這邊人口數量太少了。
然而就是這樣,王巨來到這邊後,仍下了一道命令,各牧場按照面積限制馬牛羊的數量,少沒關係,多了就不準養了,然後實施輪牧與定牧政策,並且組織了一些水利。
這是王巨感到自豪的地方。
前世澳州以一大群歐洲罪犯後代為主以及一些少量土著,構成了早先的澳洲百姓。
就是仗著地利,地廣人稀,但這些人總體是生性疏散的,可以說一千年澳洲是什麼水利情況,一千年後還是什麼水利情況。
若大的大陸,幾乎看不到什麼大型水利。
但自從大量宋朝移民到來,幾乎不用官府組織,就開始自發地興修了一些水利。特別是豐收河的中游,因為施工難度低,再加上各官員的指導,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用有限的人手興修了一個相當於鄭白渠一半規模的水利,兩條主渠,五十多道支渠,七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水庫,生生地將豐收河的河水引到西北一百多里處,用於灌溉。
這意味著可以出現更多優良的耕區與牧區。
關於這一點趙念奴就沒有說了,但大約意思也說了出來。
“所以殿下說少保正在發明一些武器,甚至完全可以抵消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這才能一勞永逸。”
“哦。”趙頊感興趣了。
如果這樣,不但西夏,遼國也可以完全打敗了。
實際黃和刻意說出此節,意思分明是,皇上,那個文彥博有什麼好,讓他致仕吧,將王巨請回來才是對大宋真正有用的。
看看,人家去了彼岸還沒有忘記宋朝安全呢。
不過接下來才是最難說出口的。(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