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叫《聖王》。
不是後來的那個網文聖王,而是論述內聖外王的聖與王。
何謂聖,儒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東東,仁義、寬恕、禮樂……還有這個聖智。
聖不是又土,在古代是聖,從耳從呈,耳聰口敏,通達事理,才叫聖。
因此夫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想要耳聰口敏,通達事理,必須先修個人。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這就是內聖。
但這個內聖只是放在個人身上的,若放在一個國家身上,則是對內仁治,百姓富裕,國家強大安定,這才是一個國家的內聖。
個人內聖了,就可以齊家了,治國了。
國家內聖了,就可以平天下了。
司馬光以前也說過類似的話,但與司馬光觀點不同,張載這篇文章裡鮮明地寫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個人不內聖了,那麼就不能齊家,不能治國?
試問能有幾人達到這個內聖。
因此內聖外王準確地說法是以內聖為主,一邊“內聖”一邊“外王”,但它們是同時進行的。
內聖為主,外王為輔。仁愛治國,安定國家,富裕百姓,保家衛國為主,開疆拓土,威振周邊宵小不敢侵犯中原的外王之道則為輔,這才是真正的內聖外王。
表面上這是張載對宋朝在軍事上分岐的論述,不求開疆拓土吧,最少要保家衛國,但如今被一個小小的西夏屢屢欺凌,連內聖都算不上,何來的內聖外王?
實際這也是張載對弟子的支援。
王巨在南邊做了什麼?可以說是仁愛了宋朝百姓。至於交趾,那是“平”的,何謂平。在這個平字上,本身就有著攻克殺戳之意。因此王巨的做法某些程度上已經接近了這個內聖外王。
所以王巨在看這篇聖王時。張載說了一句:“巨兒,我以你為榮。”
不提慶州的那個轟動天下的萬名書,在泉州王巨做差了嗎?就是在廣南,王巨做得也不差,包括對蠻人,否則那來的那首蠻人頌歌?
當然,有這個想法,也是張載思想的進步之處。民,吾同胞,百姓,我的兄弟!
他這個民,可不是許多士大夫心中的民,而是真正的民,大宋的所有百姓。
正是有了這個思想,所以張載對弟子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並不排斥。況且他以前就想實行井田制度的。
“恩師,看來你也聽到一些風聲?”
“是啊,論光景。如今遠不及仁宗之時。”張載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顛倒黑白的時代,想要溫文爾雅地做事真的很難很難。
包括自己這個弟子,替宋朝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回來,還沒到京城呢,種種謠傳就開始了。
兔死狗烹,兔還未死呢。
西夏、遼國,一山比一山高!
“恩師。勿用擔心,我有了應對之策。”
張載一笑。也是,這個官場。自己這樣的人是無法生存的,不過自己這個弟子無礙。
“恩師,我想請恩師再寫一篇文章。”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