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蘇東坡出事後,也只有張方平一個人出力營救,其他人全部做壁上觀,在看好戲了。
不要說舒亶殘忍,如果歷史不改變,就能看到劉摯等人是如何拉開更兇殘的地方域黨之爭的。
而且王巨對這個舒亶一直抱著很欣賞的態度,就象今年,他上書道,聽說朝廷派中官出使,所到之處多讓州郡造買器物,其當職官承望風旨,追呼督索,無所不至,遠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條約。
還有廣南西路提舉常平使劉誼,也是變法派,王巨先來到廣南,他隨後也到了廣南,便對王巨說,廣西一路,戶口不過二十幾萬,還不如江淮一大郡,可百姓卻出役錢十九萬緡,募役用錢二十一萬緡,餘九萬緡謂之寬剩錢。百姓貧乏,非它路可比。上等之家,不能當湖湘中下之戶,而役錢之出,又有稅錢,稅錢既少,又敷之田米,田米不足,復算於身丁,廣西之民,身之有丁也,既稅以錢,又算以米,是一身輸二稅,遠超前世之弊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數字比另一個時空更高,因為還有了一個棉花役。
王巨說,你說得好,請上書朝廷。
然後發起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發起海運,運糧運棉,減少或免掉市舶司的一些抽解。
接著規範兩稅與身丁錢,身丁錢那是無奈之舉了,一些蠻人刀耕火種。如何以田畝計稅?
王巨便下牒令,徵收兩稅就勿得再徵身丁錢,徵身丁錢就不得徵收兩稅。又強行規訂兩稅不得超過十抽一,身丁錢那多是半生半熟的蠻區。更苦,因此以他們收入的十五分之一計算身丁錢,然後與劉誼共同寫了奏疏,朝廷也同意了。
王巨還做了其他的一些舉措,於廣南西路各縣縣衙外接申明亭。
這是朱元璋想出來的主意,一個了不起的主意。
凡是民間田產、婚姻、鬥毆、地基等糾紛,由各里的里正與胥吏共同調解,勸說雙方做出一些讓步。真不行,只好擊鼓請知縣來處理了。
這樣一來,各知縣便能從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中抽身了,不要學王巨,王巨手下做事的人太多了,其他知縣哪裡能供得起這麼多人哦?那麼知縣便有了更多精力治理地方的弊病,當然,不想好,整日花天酒地,那誰都無輒的。而且經過手下調解後。在場的胥吏對事情經過也更瞭解了,那麼轉到知縣手中,也能迅速處理。
這個舉措推出來後。很受歡迎,王巨只是用在廣南西路的,蠻人多,所以以調解為主,而且蠻人風俗與中原不同,這條舉措有效地避免了許多剛上任流官因為不懂當地風俗,而出現誤判的現象,並且也很符合宋朝“以和為貴”的精神,於是南方許多知州都推廣了這個申明亭。
王巨又於各個申明亭外勒石為碑。刻意寫上這個稅率,並且後面還有一句話。如高之,殺官無罪。
如果那麼官員徵收的稅率超過了這個稅率。准許百姓殺官。
趙頊下詔責問。
王巨說道,此乃蠻區,官員又良莠不齊,若非如此,稍稍高出,超過百姓負擔,便會有蠻人暴亂,一場暴亂下來,會死多少百姓,會用掉多少錢帛?它只是蠻人地區的一個特殊制度,即便沒有這項規訂,蠻人也敢殺官。有了這項規訂,官員不敢胡作非為了,蠻人便可治理了。陛下勿要擔憂。
王巨不是說著玩的,在夔峽路那邊讓蠻人幹掉了好幾個宋朝重要的官員,每一次蠻民暴動,殺死的官員更多。
趙頊能說什麼呢?
要麼繼續買安,要麼治理,治理蠻人能不小心嗎?
正是這些制度,加上大修基礎建設,農田水利,發展商業手工業,所以許多蠻人地區迅速安定發展,才有了蠻人唱歌感謝王巨的由來。
劉誼也很感動,王巨不是真來治理廣南的,他是用兵交趾的,到處都需要錢帛,這一來,無疑手中的經費更少。
但實際經過治理後,稅賦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例如戶數,不是二十幾萬戶了,而是變成了三十多萬戶,許多生蠻變成了熟蠻,並且載於戶冊之上。
又有許多蠻區開始了先進的耕作,身丁錢能徵收幾文?兩稅才是大頭。再加上商稅,以及拓展的地區稅賦。廣南西路收入不減,反增加了一倍多。
這說明了朝廷財政危機緩解之後,許多變法派也開始在反思,儘量地寬鬆百姓。
特別象李定、舒亶這樣的官員,他們真的很兩袖清風,王安石閒賦到了江寧,還置了不少田產,他們離開官場,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在古代,一個官員一點都不貪,那就是很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