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縝石化了:“他真用兵大理啊?”
為什麼有這個表情,那就是國土面積,現在大理不僅包括了後來的九成五的雲南地區,一小部分川貴地區,還包括了一小部分越南、泰國地區,寮國與緬甸北部的大片地區,甚至一小部分東印度地區。如果論面積,它幾乎是以前交趾國的八倍以上!
當然,表面上看起來,交趾打敗了大理。
然而這並不能真正代表國力,就象西夏論國力能及宋朝嗎?
甚至真正論國力,遼國也不及宋朝。
國家越大就越難從外部強行滅掉,中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司馬家那幾個傢伙不爭氣,將西晉打得一團糟,五胡能亂華嗎?如果不是金國佔據了北方,元朝能殲滅宋朝嗎?甚至可以大膽地說一句,如果忽必烈不發起神奇蹟的萬里長征,奇襲大理,對四川形成南北夾擊,導致宋朝最終失去四川,恐怕還是不能滅掉南宋!
如果不是李自成與張獻忠這兩個王八羔子將中國弄得烏七八糟,清人能南下嗎?
或者倭國,不要說美帝幫助,如果不是前期美帝提供倭國石油與橡膠,倭國還不知道打成什麼樣子。即便有了這個前提,後來美帝與蘇俄不插手,倭國也許能佔領雲貴四川陝西,但還是不能滅掉中國。且看華東的新四軍,華北的八路軍,以及各支活動在敵後的國民黨軍隊,中國太大,倭國兵力分攤不過來了。相反的佔的地盤越大,力量越是薄弱。也就是說早晚還會被中國攆出去!當然,那樣勝利會來得更晚,也許是十年後。也許是二十年後。
這個道理就是大理與交趾的區別。
無論交趾或者占城,它們面積太小了,又臨近海濱。因此幾次席捲,再加上王巨派出部分軍隊夾在難民裡。交趾滅國了。然後再用流民將佔城軍隊吸引到裡州,後方兵力空虛,王巨用船載著大軍,一下子就將佔城國拿下。
但這種戰法能適用於大理麼?
不要說大理,就是真臘,這個流民戰術也不管用,無他,真臘面積也大!
呂公著說道:“陛下。如果王巨真的想滅大量,以臣之見,最好不要準之,否則必會勞民傷財。”
趙頊很不悅地問:“呂卿,哪裡勞民傷財了?”
當年王韶經營熙河,文彥博也說過類似的話,就象修房子,開始時工匠要的工錢很少,但修到一半時要房主增加工錢,修還是不修?
趙頊反問一句。你家房子壞掉後難道不修?
兩者意思差不多,不過呂公著不會象文彥博那樣不要臉。
趙頊僅是一句,就問得呂公著無言以對。
勞民了嗎?是勞民了。勞了大洋對面的許多土著人,可這個勞得怎麼算啦?
傷財了嗎?是傷財了,一千萬掏出去了,但一千萬多嗎?一千萬滅兩國,那麼滅一國只花五百萬,王巨,朕給你五千萬,你替朕滅十國吧!
當然,朝廷掏出來的也不止一千萬。有許多隱形的支出,比如支援了許多器甲。那麼多器甲並不完全是在海外打造的,朝廷也支援了不少。兩广部分收入也讓王巨透支了。雖然不多,那也得有好幾百萬。
如果同意,八千士兵進入巴蜀,再南下大理,那就要提供許多後勤供給,還要動用民夫,雖然不象郭逵南下十萬大軍,二十萬民夫那樣用度,也要花費一些錢帛。
但在軍事上的朝廷用費,也就是這麼多了。多嗎,不要滅大理,就是已經滅掉兩國,也不算多了!
另外還有一個用費,那便是流民的安置,王巨在南方,這些流民懵懵懂懂的,卸下了船,再裝上了船,然而一旦到了內陸,不派官員衙役官兵將他們疏散,這麼多多流民一旦逃跑流竄起來,整個東南就亂套了。所以朝廷看到王巨奏章後,立即下詔,讓東南所有州府立即警戒起來,不僅讓他們立即組織衙役廂軍準備配合王巨派來的各個管事,將百姓疏散到各個主戶人家,同時為防萬一,已經調撥了三萬禁兵南下,前去各州警備。
這也是集權制度的好處,就象當年唐太宗安置十萬胡人,全國靜悄悄一片,一下子就安置下去了。
現在雖然人數更多,馬上所有武器收繳,又沒有一個組織,問題也不大。
不過這也會產生巨大的花費。
但這個花費如何計算?流民安置過來了,貧困戶百姓南下了,幾年後交趾成為魚米之鄉,又有了海路,那麼宋朝多了一個糧倉在手,會對宋朝產生什麼影響?
民以食為天,可是人口越來越稠密,豐年都有百姓吃不飽呢,況且是荒年,如果有一個糧倉在,雖然就是海路,那也會產生積極的意義!實際史上元朝將北方百姓弄死光了後,於是從南方調糧,走的就是海路,高者一年從海路運三百多萬石糧食到北方,為此至元十一年到至元二十九年之間打造了九千艘海船。
但官員們害怕出問題,不敢打造大型海船,而是更靈活機動的遮洋船與鑽風船,兩者皆不足一百噸。但沒有海路,元朝前期的統治,就會出現重大問題。實際在元朝就已經能真正製造出載重達到一千五百噸的特大型海船了。然而歷史彷彿開了一個玩笑,到了明朝時,鄭和下西洋,花的錢帛太多了,再加上海上風濤之險,倭寇之害,於是更先進的文明反而禁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