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對於浸漬了上千年儒家文化的中國讀書人來說,確實過於沉重,王巨也就不解釋了,說道:“韋勝想出的這個計策,我們倒是可以利用,不過如何利用,我們大夥來完善。”
三人商議了一下,王巨才將呂城與蔡三方喊來,囑咐了大半天,最後說:“你們二人這一去,成某不會虧待你們。如果敗,某會善待你們的家人。”
“少保,屬下以死相報。”
“勿用,我刻意讓韋勝選兩名機靈的,就是不想讓你們死。切記,最好想辦法活下去。”
“是。”
兩人感謝地施了一個軍禮,站起身,重新向南方馳去。
目送著兩人遠去,王巨忽然轉過頭問和斌:“有人說昔日狄青未殺死儂智高,可有這回事?”
和斌想了想說:“少保,我也參加了崑崙關一役,隨後儂智高自焚而死,不過屍體很難辨認。其母、弟、妻、子又逃到了特磨道,在儂夏誠的脅迫下,將儂智高逃亡的三千多叛部全部聚攏,習騎練戰。當時的邕州知州蕭公蕭注)準備帥師前去討伐,事洩,儂智高叛部又逃向大理。蕭公只捉住了其母弟妻子。但民間裡皆揚言儂智高未死,而是隨這些部下一起逃到大理去了。餘公餘靖)用酷刑審訊儂母,儂母死活不說。隨後楊文廣陳兵邊境,大理的國君段……”
“段思廉。”
“就是這個段思廉,他害怕我朝大軍兵挺大理,因此發出大軍,將儂智高這些叛部一一斬殺,又送來一個人頭,說是儂智高的腦袋,可時間過得很久,還是難以甄別。”
“這樣啊……”王巨捻著下巴想。
“少保,主要是時間過得久。這個切莫當成出兵的理由。”和斌道。
交趾那邊略遇到了一些困難。
雖然呂城與蔡三方去了,說不定也不管用,但問題不大。
主要還是大理。
想要用兵大理。必須有一個用兵的理由。王巨問儂智高,就是想用它來做出兵理由。
和斌又說道:“少保。務必穩妥。”
王巨點頭道:“和將軍,我心中有數,沒有十足把握,我是不會用兵大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和斌的心態就是趙頊的心態。
不久王巨便收到趙頊的詔書,上面有一句話,量力而行,朕不欲見富良江也。
富良江之戰不算是失敗,但是慘勝。而且也沒有達到目標。
你欲取大理好,還是占城罷,朕不會阻止,但你自己兒想想清楚,不要到時候拿不下來,反而是三軍損失慘重而歸。
當然,損失不大的情況下,你無論攻大理,或者是占城,就是蒲甘國。趙頊也不會反對。
就是這個意思。
“陛下看來猜出來了。”
“這樣還猜不出來?”王巨笑笑說,又道:“我與黃公公說的那些話,又帶他過去看。一是透過黃公公的轉述,讓陛下以後不能產生輕視之心,二就是委婉地告訴陛下,我有這個想法。畢竟這麼大事,我一道奏章都不寫,而帶兵去做了,陛下多少會有些想法的。”
“做事很難的。”黃驊說。
“說行做難,但這倒不能怪陛下,如果站在陛下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做想?”
所以雍正幹掉了年羹堯,與漢人無關。主要就是害怕年羹堯威脅到帝權。
一旦讓趙頊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會幹掉自己。但會冷落自己。這個結果可不是王巨想要的。
“應當還好,一千萬撥下來了。”
“醇之兄,你又想錯了。”王巨笑道:“非是一千萬撥下來了,而是陛下本身就有進取之心,只是南方,特別是大理獲利不大,所以興趣不大。如果我用很少的錢帛將大理拿下來,陛下還是很喜歡的。這便是量力而行,朕不欲見富良江也的背後真相。至於這個一千萬,是財政確實寬鬆了。前年我見陛下,詢問國家積欠有沒有償還清楚。陛下說還有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