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靠它們了,”張果子指著駕艙裡的幾樣物事說,一個是指南針,一個是六分儀,還有厚厚一疊航海圖。張果子還教了教燕達如何用六分儀。
燕達聽了好半天才聽明白。
“不過還有許多缺點,各地時差不同,陰雨天也不能用了。聽說少保派人正在研究一種很精準的計時儀器,若是它研發出來,配合六分儀,以後在大海上,再也不會迷失方向。”賈亮解釋道。
“大地真是圓的?”燕達古怪地問。
如果手中這玩意管用,那麼大地就是圓的,不然它就不會準確。
“應當是吧……”賈亮喃喃道,畢竟這時候還沒有那一個人環球航海一週,但如果大地是圓的,那個方向是上,那個方向是下,在這時代,這想法太超前了,而且越想越讓人頭暈的。
“如果是東南風怎麼辦?”
“東南風也不怕,將帆全部落下,加派劃大櫓的人手。”
這便是八櫓船、六櫓船等戰船,與大小無關,實際宋初開始時海船噸位同樣很小,即便王巨發起航海時,多是兩千料以下的海船。這個原因很多,非是技術不發達,而是造船成本高,海上風險性大,多少制約了特大船舶的發展。直到北宋末,船隻才正式越造越大。
王巨等於將這個時間推前了一百年,直接達到南宋中葉水平。不過王巨也有這個底氣,一是對海外清楚的認識,二是現在手中有了望遠鏡、指南針、六分儀,同時還推出了粗糙的皮筏艇與救生圈,獲利後,又高價暗中聘請了大量能工巧匠,以及他所帶來的知識,兩相配合,對船舶進行技術提升。因此下水的多是大型船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只要是貨船,那怕是一千料以下的小型貨船,就必須得等季風。但就是一千料的戰船,就象燕達現在所乘的八櫓船,它照樣能頂風航行。
其實秘密就在於它的設計,非是以載貨為目標,因此船形比較狹長,用於破浪。同時是帆櫓並用,當然,想要蕩櫓。航舷設定就非常矮小,而非象貨船。吃水比較深。
不過它載貨量有限,如果不與貨船聯手組成船隊,單獨航行,距離有限。這次橫跨就是藉助了一些西南風,航行的是戰船,此行也要好幾天才能到達對岸,也算是最大距離的橫跨了。
孟進帶著船隊入港,沒幾天。又有一批船隊入港,裡面全部裝載的是“役民”,高文秀就當沒看到。這批戰艦就是隨第二次入港船隊到達的。
然後王巨募集了一萬名士兵,讓燕達率領著,帶著蚊帳、帳蓬、器甲、各種藥材,特別是防止瘧疾的藥材,與一萬名兵士先行出發,一是摸清楚情況,二是先行佔據擴大根據地。
但燕達心中多少還是有些牴觸的,並且是王巨答應了他好幾個要求後。才勉強領命……
為了大宋未來,打吧。
燕達也快要被王巨成功洗腦了。
“其實最怕的就是大型側風,那時。必須調轉船頭,頂浪而行,否則會有船翻人亡之險。可那樣,風暴持續時間長,在海上易會迷失方向。不過現在有了少保發明的這幾樣事物,加上對船隻質量要求嚴格,風險性無限下降。”
但實際還是有風險的,特別是這樣側風強行橫渡,擔心西南風大。可小了,或者頂風。船速會更慢,那意味著在海上耽擱的時間更長。更長風險就更大。
並且第三天,他們這一行就遇到了一次颱風,僥倖這次颱風級別不算大,燕達被風浪顛倒七葷八素,等風停息下來,燕達彷彿做了一個惡夢般地站起身,清點了一下船隊的船隻數量,居然一艘沒有打散。
燕達不由地合什,連連向佛祖求保佑。
幾天後,這一行終於抵達彼岸。
燕達晃晃悠悠地從船上走下去,嘆了一口氣:“願終生只再乘一次船。”
還要回去啊,所以必須還得乘一回船。不過回去時,他乘座的非是這種八櫓船,而是真正的貨船,也會順季風回返,比這次快,也比這次穩。
反正這一行,燕達吃了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