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多零丁在中軍大帳面如土色。自開戰以來,損失主要是二梁那邊的,仁多零丁部下損失並不重,無外乎就是強攻雪泥堡,折了不少兵馬,但拿下了雪泥堡,還擊斃了宋軍主將。
所以仁多零丁在軍中威信一時無兩,然而沒有想到該死的宋人,終於對他下手了。
這兩邊的訊息簡直是兩個噩耗。
現在損失了多少兵馬,還無法統計。但相信會是一個讓人很肉痛的數字。
並且他還要阻止局勢的惡化。
萌門三岔那邊不要想了,宋朝派出一萬多兵馬,這個仁多零丁不大相信,大約是罔藏逋遮醜誇大了宋軍的數量。但相信兵力不會少,否則不會那麼快就擊潰了罔藏逋一萬五千名大軍,甚至逃跑時都不敢利用後方的那個小寨子擋一擋,連帶著小寨子與幾個哨所的將士,也一起逃向了西谷砦。
這個猜測離真相不遠了。
那麼多宋朝官兵,相信他們也抓了不少戰俘,這些戰俘也是勞力,況且周邊還有一些空虛的小寨子,寨子裡有百姓,他們也是勞力。等到自己發出大軍時,不要說那兩面冰牆,就是真正的城牆,也築得差不多。況且面臨著南面來的強敵,自己那可能分出大軍去進行第二次反攻?
通塞川道徹底中斷!
這是仁多零丁做出的第一個判斷。
第二個判斷,也是仁多零丁最擔心的。
據前方來報,說是宋朝不知派出多少軍隊,儘管業樂城夜襲戰術不是太成功,自己手下也及時組織起來,然而寡不敵眾。最後在宋軍裡應外合之下,三軍潰敗。
這也是誇張的說法。
估計宋朝派來的兵力不會比業樂城的兵力多,甚至還少一點。否則不用等城中宋軍殺出,更不可能僵持了一個多時辰後。三軍這才崩潰。
因此宋朝派來的兵力可能在一萬人左右,甚至一萬人多點,但不會多上多少。然而這支宋軍是從慶州城來的,這說明了昨天夜裡,宋吉那兩萬兵士已經被徹底擊敗了,甚至快接近了全軍覆沒。
然而宋軍此時又彙集了業樂城中的宋軍,實際兵力並沒有因為傷亡而減少,而是在增加中。又是挾借大勝之威,並且又有那個古怪的滑板之速度,那麼草草地休息一會兒,吃一個早飯,說不定就會再次進攻五交鎮。
五交鎮自己佈置了兩萬大軍,然而五交鎮中還有一支宋軍,在五交鎮的後方便是環州城與安塞寨,哪裡又有種古的兵力,如果昨天晚上,他們從小道穿插過來。那麼宋人又能取得區域性戰場上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時三支軍隊一起出動,左右夾攻外加里應外合,五交鎮的夏軍危矣!
這還不算嚴重的後果。如果五交鎮戰役結束後,三支宋軍聚集,繼續撲向淮安鎮,與燕達再來一個裡應外合,自己這支軍隊都會凶多吉少。與兵力無關,自己兵力雖然到時可能略佔優勢,但士氣卻不同了。
業樂鎮敗了就敗了,但五交鎮不能失。否則幾十萬夏軍可能讓宋軍一口口就吃掉了……想到這裡,他不由地打了一個冷戰。
於是他立即派出五千兵馬支援業樂鎮。
實際打到這份上。加上西夏軍隊散開,兵力已經不那麼充足了。
五千兵馬立即火速趕向五交鎮。
仁多零丁又繼續思考。
現在整個兒讓他感到不對勁。慶州從哪兒多出近萬宋軍的,還有木瓜堡哪裡又從哪兒冒出來的那麼多宋軍的?往後去。宋朝還能冒出多少神兵天降?
這一仗不能再打下去了。
梁氏發起這一戰的心情他能理解,一是想報私仇報國仇,私仇是夫仇,國仇是丟失綏州的恥辱,二是想樹立她的權威,三是以為天寨地凍,宋朝無備,四是以為有契丹人在後面支援。
契丹人如果真出兵,那也許真管用了。可是契丹人只是一個口頭上的承諾,也許會出兵吧,那也要看到宋朝大敗,他們才能出兵。不共同出兵,那麼宋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西夏。
這才是問題所在。
但梁氏往好處上想,因此幾乎傾全國的力量發起這場戰役,如果這次大敗,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如今明智的做法便是立即撤退,至少儲存了大部分主力,至於這一戰所帶來的損失,那以後慢慢恢復了。
可是仁多零丁不敢說,都哆臘訛被斬,讓許多將領心寒了。為何?無外乎就是梁乙埋推卸責任。但這一戰自己有沒有責任?怎能沒有!
罔藏逋產生誤判,但這個誤判自己也認可的,這才將罔藏逋的信交給梁乙埋,並且還是用快馬交的,說不定宋吉那邊失誤,也與這封信有關。
現在又折了那麼多兵馬,梁乙埋無法下臺了,自己再勸說他撤軍,梁乙埋會怎麼想?自己十成會落得都哆臘訛的下場。
想到這裡,他不敢說了,因此將情況稟報給了梁乙埋,但在一些有自己失誤關健之處,做了淡化處理。
自保吧!
…………
太陽居然出來了,這表明著天氣在轉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這個無所謂了,除非來一個突然天氣,氣溫能平均升高到攝氏五度以上,那樣萌門三岔那邊才會出現麻煩。否則無論未來天氣怎麼好,都不會對萌門三岔構成危險。
可是大家氣氛有些壓抑,王君萬直接就在喝斥:“李將軍,為什麼耽擱了那麼久?”
李克忠在此戰中犯下了嚴重錯誤,最後出來了,可出來得太晚,雖然西夏人一直未能組織起一道完整的陣型,但許多區域性戰場卻成功地集結起來。所以兩軍夾擊,生生殺了大半個時辰,才擊潰夏軍。但若是早上一刻鐘,夏軍便不會有那麼多人成功集結到一起,而且他們剛剛起來。睡眼惺忪,整個大腦還沒有清醒過來,那麼對宋軍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