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哆臘訛只好率領著四萬大軍浩浩蕩蕩撲向荔原堡,
荔原堡修建得比較晚,主要也是為了配合大順城的,否則大順城在前面太過單薄,但是其面積也不小,佔地面積幾乎達到了二百五十畝。也許後人說這算什麼大,還不如俺們小區面積大呢。但莫忘了,它只是一個軍事堡塞,已經不算小了,馬上接下來的重心,東谷寨面積只有六十幾畝。
至於美利堡與雪泥堡更是小得可憐。
當初范仲淹建設美泥後改名為美利)、虐泥後改名為雪泥),大拔城等處小砦時,范仲淹只派兵士百十人防託。他本人則說:如賊馬大段入寇,便令歸側近大城寨內一處防守,所貴不致枉陷軍民,人心稍安。
也就是它們起的只是一個緩衝時間作用,敵人來了,這些小堡砦擋一擋,給後面百姓逃跑的時間,然後一百幾十個兵士就立即撤向附近大堡,隨它淪陷。
但也不是仁多零丁高射炮打蚊子,這叫獅子撲兔。
所以就是這個二百五十畝,讓都哆臘訛感到頭痛。不過好在荔原堡並不象大順城那樣的噁心。
其實這後面還有種種考慮。
這個冰牆戰術,一是楊六郎,二是大順城,西夏人也學習去了,大順城西側築了冰牆,馬上又在東面築冰牆,你們這些宋軍就乖乖呆在大順城不要出來吧。但會不會成功,要待時間去證明。
然而論難度,實際大順城難度還要稍低一點,水濠就是河就是水,城外就是大團的黃土地,破開濠冰。用水隨便和一些黃泥巴,放在早就準備好的版具裡,幾個小時後拿下版具。冰牆就樹立起來了。
但楊六郎那種澆水於牆的做法,必須要軍民一擔擔地將井水挑上城頭。然後慢慢潑下去。還不能快了,否則未成冰,便流到城牆下面,灌入護城河中。
當然,兩個戰區形式是不相同的,河北那邊不可能學習王巨這種堅壁清野的做法,試問遂城後方那來的子午山。因此遼軍來了,郊外的百姓一起逃向遂城。
這麼多百姓會侵佔空間。但楊六郎能有什麼好辦法解決?不過郊外的百姓加上城內的百姓,使得勞力變得寬裕起來,於是讓楊六郎化弊為利,擔水澆牆成冰。
顯然這個方法,在慶州是不可取的,況且慶州許多堡砦本身的食水就困難了,那來充足的井水去擔水澆冰?
幕後的故事與算計,都哆臘訛不大清楚。
只是看上去荔原堡會比大順城好對付一點。
但當真好對付?
天色還早,不過軍隊數量太多,以及後勤的安排。都哆臘訛只好讓三軍先紮營,再抽調一些兵士去砍伐樹木,或去附近空的村寨。將民房拆掉,取出木樑椽住,準備做攻城梯子。
但這些攻城梯子就是做好了,就能攻下荔原堡?
就在都哆臘訛絞盡腦汁思考攻打荔原堡時,荔原堡的宋軍也在觀看著郊外這支龐大的軍隊。
四萬兵馬哪,幾乎象一道人海,在城外蠕動著,並且這只是入侵夏軍的一部分,有膽小的兵士看了。臉色都變得蒼白起來。
姚兕也在看,兵力太多了。他不是怕兵力多,這個早就心中有數了。而是荔原堡這個兵力多,可能會給整個計劃帶來很不好的後果……
墨菲定律: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姚兕擔心的發生了。
都哆臘訛盯著荔原堡的城牆看了大半天,沒有想出任何頭緒。
不要說攻城梯,將宋朝的雲梯搬來,也未必能攻下荔原堡。就是那十幾門從宋軍手中繳獲來的虎踞炮,中小型的還讓如定哥帶到了安疆堡,其他幾門又讓梁乙埋帶到了柔遠寨。那麼攻不下來,意味著就會付出巨大的犧牲。
於是他將諸將召集商議。
一將說道:“都哆將軍,如果強行攻打荔原堡,犧牲重,短時間也未必能攻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