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還能找什麼?自然是不知道是誰言之鑿鑿,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傳出的——“漠葬山頂上必然有什麼神秘的寶藏,否則的話又怎麼會處處都如此奇怪?荊棘而已,何以抗衡刀劍法力?便只怕是欲蓋彌彰了……不信且看看,漠葬山雖然龐大,但地質與風向還有氣候甚至溫差都與周遭百里一模一樣。總不可能是因為這座山高吧?這些荊棘便無休無盡的在這裡蠻橫生長。怎麼可能?”
當時有人質疑說,“正是因為山高。所謂‘高處不勝寒’,站得越高便會越冷,此乃常識。即便這裡是天界,也未必能跳脫。雖然確實含願山四季分明。但冬日暖陽幽微,依舊冰天雪地十分寒涼。”
但這句質疑本來就沒什麼多餘的證據來充分說明問題,指正與補充舉例的疏漏錯誤。
“如爾之言,既然含願山都有四季流轉,憑什麼漠葬山會一直寒冷著。”
這個問題其實真的便是漠葬山存在的問題。許多人,並未曾考慮過,漠葬有高有大,彷彿拔地而起一般是無法撼動的存在。
又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天界分三族鼎立其實是有原因。
因為天界以被人探索發現出來的地段差不多等同於一個‘三角形’。
這便是地理上的福利,昔年天下三分,決裂之後每界各搶佔了一隅去。也就是說昔年上三界利用邊防交界線將天下社稷這一整個完整的‘三角形’,從中間的部分起手又重新隔離與割裂出三個新的‘三角形’。
並且關聯的是各界都精明的定都地界深處。也就是背靠無法探知的世界,面朝有別界可能敵對的大方向。
自然界界都是如此,所以免去了腹背受敵的可能性。尤其帝王與重臣,那些有頭有臉的享受著腳底得天獨厚的優勢,亦免去許多後顧之憂,所以才能有空控制輿論與軍心,於是適才成就了各界千秋萬代的風雲時光。
不然,以著‘人多是非多’這個觀念,上三界又怎麼可能各自相安無事的平靜鼎立這麼多年——即便是各司其職各為其主,生活中處處都有‘勢力’的羈絆使然,但問題卻又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大環境之下,必然會有些不安分的小團伙暗自發展……霽英聽說過的,這種情況若是放在人間,那隻怕是一個不注意便是江山易主,新雄成霸的局面。
然而上三界這種普遍來說人人自強之地卻未曾聽說過這些傳聞。
倒也真的不是什麼風氣好。要說風氣好,顯而易見這隻怕是一個人人都心知肚明的笑話。
大約還是因為,天界三分之後的情形彷彿如同一盤絕對死棋。
除非是界派勢力級別的矛盾。否則任憑許多團伙怎麼一致對外,都是無濟於事,是絕對攪不起大風大浪來的。
首先,將一個界派當成一個獨立的‘三角形’來看的話——先將王朝的迎向視為前,被後視為後的話便可以知道,三界帝都的位置全都處在‘小三角形’中間靠後的位置。
不在地形太前,只怕發生動亂時真的‘避之不及’。也不會在地形最後,萬一大軍壓境,沒準走投無路避無可避……
另外整個天界是已知的‘大三角形’,構成這個‘大三角形’邊線的邊境地界其實人煙稀少。
而一但過了可以走動的土地之後,在外便是藏在雲霧中不可探究與踏足之地。
此地彷彿有什麼隔離牆。雖然不是直接撞頭,但卻似軟綿綿的會攔住人去路,甚至會叫想強行突破者筋疲力竭,頭暈眼花,甚至許久都無法動彈,這個說怪也怪,可怪也怪在沒人說得出個所以然。
索性各地都是如此,人們平素也沒幾個人有本事真的踏足這些沒有敵人的邊防,亦鮮少有人來仔細追究。
由此可見,換句話簡言意駭的說——三分天下之後,三界各自窩在自己所處的‘小三角形’中。實在悠哉,因為三界屆時只有小一個角少數的邊防線上面臨敵人。
而那些小團體又那什麼與人爭鋒?還別說就算界派打起來都沒有十足十的把握去推開和抹滅另一界的存在,還別說,異想天開直接佔領人家都城。
而天界恆古不變的道理,都城安然無恙,‘天下’就無風無浪。
但也正是這個地勢妙不可言。
北禁地‘崑崙’自古是仙界的轄區。
西禁地‘鼎城’素來是魔界一手掌管。
南禁地‘三江’一直都是妖界負責駐守。
而東邊的蓬萊,原本與世隔絕空無一人。蓬萊並非是一個城池。此地可能是一座座的山川構成。
並且霽英篤定——這些山川並非什麼高山。絕對無法與漠葬山和含願山那種高山媲美。
蓬萊的山並不出名,難得的是蓬萊的四時風景一如那世外高人信手提筆沾墨,臨摹描繪,處處可見隨性自然,還有說不出來的風雅與傲骨皆具。
春時千里落英繽紛,夏時清風明月,秋時層林盡染,冬日白雪皚皚,總歸是世人無法描述的桃源光景,世外天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此地也不是人人都有這個本事混跡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