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霞披,可謂是國人最初,古典的浪漫。
一組鳳冠包括:鳳冠、鳳簪、金簪。
鳳簪是用來點綴鳳冠的鳳凰形狀髮簪,金簪則是在鳳冠裡固定髮型用的。
一組霞帔包括:霞帔,帔墜、釣圈。
丁修昨夜製成了鳳冠霞披的模具,用其製作出來的鳳冠霞披,鳳冠是鳳凰形狀,只不過沒有頭。
鳳簪則是一個鳳凰頭的形狀。
插進去正好組成鳳凰模樣。
金簪則是海棠花模樣。
霞帔三件套,沿用明代風格。
第二天,清晨七點。
丁修在院中放飛手中拿著的無人機,開啟了直播。
他走到紅泥小火爐旁,將四根金條放進石墨坩堝中,放在小火爐上,用噴火槍燒。
直播間中,人們討論起來。
“紅泥小火爐:我成了支架!”
“丁哥做鳳冠霞披六件套,是一個大工程呀!”
“丁哥用這麼多黃金,影片的製作經費在燃燒呀!”
“我也想做鳳冠霞披,奈何囊腫羞澀呀!”
“做銀製鳳冠霞披我都心疼,別說金的了!”
“我不差錢,奈何手不允許呀!”
“古法噴火槍,牛的一匹!”
“鳳冠霞披,古時後妃的冠飾。明清時亦作為嫁服!”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聘娘聽了,忙走到房裡梳了頭,穿了衣服,那婢子又送了鳳冠霞帔,穿帶起來。”
“鳳冠與霞帔的出現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漢朝,在那個年代的宮廷中十分流行。鳳冠從宋朝起,被定為禮服中的必備配飾之一,並列入冠服制度。鳳冠作為女子官帽中最尊貴的禮冠,在出席重大場合時一定要佩戴。明代服飾等級制度趨向嚴格,只有皇后及妃嬪等人所佩戴的鳳冠,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鳳冠,而命婦所佩戴的應稱為禮冠!”
“據我所知,受到佛教的影響,漢代社會中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女性衣飾—帔,帔可以說是霞帔的原型,由於它輕靈飄逸,在民間廣泛流行。隋唐時期得名“霞帔”。宋代開始,霞帔被列入內外命婦的禮服規制裡,也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誌!”
“清朝,官方服制體系是以滿族的旗裝為主,但是民間漢人對於命婦服裝的需求仍在,兩種的文化衝突下鳳冠霞帔開始不再遵循前朝禮制的規範,也逐漸沒有了漢、宋兩朝時的流行!”
“直播間都是人才,我又漲姿勢了!”
……
丁修用噴火槍燒化黃金之後,將其依次倒進了自己製作鳳冠霞披的模具中。
“主播製作鳳冠霞披的模具很是精巧,我想他做出來的鳳冠霞披一定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