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之巍峨,為世人所仰止。
而其承載孕藏之德,亦為世人所神往。
故多少,以山為題的佳作千古流傳。
古琴曲《高山》即是其中之經典代表,此曲以高山喻君子坦蕩之風骨,以五音而現山嶽之重巒,於輕描談寫之際,成巍然高古之勢。
山峰疊嶂,飄渺雲際。
若神來之筆。
丁修彈奏琴曲高山,感受到了大山的深沉,寧靜、淡泊。
琴聲在低音區旋律進行,非常緩慢,高古曠達、溫厚平和、音簡意寬、氣韻流暢而自然成勢,得巍巍之風。
一個人彈琴,把音調,曲子、彈對很簡單,但要把其情感,韻味、彈出來,那就很難。
最難的,則是透過琴曲,將自己的胸懷,志向、表達出來。
丁修的琴聲,並未體現出山之高,而是體現出了山之“靜”、“空”。
山總向下俯瞰它紮根的大地,它穩穩地在那裡聳立著、橫亙著。
那樣凝重,那樣深沉而空靈,象一個默默無語的老者,心中卻滿懷對千年世事的洞察,睿智的心聲在空谷中緩緩地迴響著。
他將高山這一首曲子的胸懷氣度,高遠志向彈奏了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
丁修彈奏的琴聲變高,猶如拔地而起的高山一般,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高峰也還有落差,猶如從千仞高峰上跌落下來,然後,再拔上去,.....直拔高到極致,猶如人這一生,為了心中的理想,不斷的掙扎、攀登。
這時,才體現了山在人心中的崇高。
正如操琴者伯牙日:“志在高山”。
這裡表現的是“志”一如高山一樣,崇高而質樸,巍峨而空靈,不驕不躁,淡定靜默。
《高山》顯示出道家的音樂思想超脫外形。
道家認為作為藝術存在的音樂,更重視高於形式美的內在美,精神美。
所以伯牙在此不著重表現表象,而是追求用山寄託自己的精神追求一志。
丁修彈奏高山,一副自得其樂,欣然表情,他覺得,人生就像是琴曲高山一樣。
在同一貧薄物質基礎上。
人窮志短,只能藉藉無名,一事無成一輩子。
然而,志向遠大的人,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不畏艱難險阻,便能成為德才兼備,聲名遠播的人。
其一生輝煌成就,遠超那些物質條件雄厚的人。
不一會。
丁修所彈奏的琴聲漸漸變得平和,給人一種歷經千辛萬苦登上山巔,放眼望去,自己走過那條崎嶇坎坷的路也不過如此,心情閒適,雲淡風輕的感覺。
最終,琴聲消彌。
丁修覺得高山這一首琴曲,符合那些風骨凌然,隱士的心境。
他們具有超凡才德學識,卻甘願做隱逸山林的閒雲野鶴,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過自己的理想生活,令人嚮往,仰慕。
這時,林水瑤拿著一本《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走到了丁修的門口,鼓起勇氣,走進屋裡,徑直走到其身邊,將書遞給他,說道:
“丁修,這就是我要送你的禮物,我在過來的路上想了想,覺得你說我打擾到你的清淨生活,是因為你的內心不夠清淨!”
喜歡山野大主播請大家收藏:()山野大主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