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逐日的個頭比空天運輸艦大得多,可駕駛艙卻小的可憐。
其實這很正常,火力再猛也只是“戰機”而非“戰艦”。一款軍事裝備的應用範圍越是簡單,其設計思路就越是極端。
簡而言之,逐日戰機在設計之初的構想,就是給兩名機師留下“充足”的生存空間之後,剩餘空間全都拿來“堆”攻擊和防禦能力。
動力系統?你一個搞近地防衛的要啥腳踏車?能在星球外圍巡航就夠了。
於是乎,體型諾大的逐日戰機,只有空間侷促的駕駛艙和一間可憐巴巴的休息室。比陸零那間單人宿舍還要小,配備有高低床上下鋪的雙人休息室。
星盟戰機和戰艦的劃分,往往和它們的個頭大小關係不大,倒是和配備機師的數量密切相關。簡言之,一到兩人的是戰機,超過兩人以上是戰艦。
陸零在對星盟軍現役裝備有所瞭解之後,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
除了少數用途“特殊”的,大部分現役戰機都用鳥類名字來命名,諸如遊隼、鵜鶘、金雕、虎頭雕等等。
而個頭比戰機要大得多、甚至沒有可比性的戰艦,卻大多用魚類的名字來命名。除了空天運輸艦和星艦,其他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魚”。
陸零猜不出這樣的命名規則有什麼意義。實際上,金雕這名字威猛的傢伙,小丑魚“肚子裡”可以裝十二架。
金雕以個頭大小論在戰機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從不進大氣層的逐日和虎頭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丑魚巡航艦是攻擊艦中最小的一個,它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護航和打擊海盜。
一旦星盟和諾奇德開戰,小丑魚這個級別的戰艦估計連主戰場都上不去,是戰艦中絕對的炮灰級存在。
“真是惡趣。”
陸零吐槽著軍部惡趣的命名方式,把逐日戰機的自動和輔助系統一一手動關閉。它操作手冊是第一條,就是永遠不要靠得離星球太近,尤其有大氣圈的星球。
如果不關閉自動和輔助系統,陸零根本無法完成後面的操作。
此時,另外十九塊光幕上的戰事已經展開。
志願者們控制著鵜鶘戰機從空天運輸艦中呼嘯而出,迅速撲向各自的目標。
躲避敵人防空火力的同時,上百臺機甲像下餃子似的以高空疾降方式降落到目標附近,隨後在行進中完成戰術編隊,在鵜鶘的火力掩護下展開猛烈的攻勢。
順利把機甲投送到地面之後,控制戰機的志願者指揮著僚機攻擊預訂目標、掩護機甲突擊。
而選擇指揮機甲部隊的志願者們,就只能以指令方式命令戰機掩護作戰。
好在輔助控制的ai都具有“相當於”普通機師的戰術素養,把這場小規模登陸戰打得有聲有色有條不紊。
只可惜,無論軍官團、參謀團還是凱文少將,看到一幕幕戰況激烈的戰鬥場面時,卻一個個眉頭微皺提不起興趣的樣子。
他們的作戰經驗較為豐富,豈能衡量不出十萬資源點所能夠換到的戰鬥單位,與目標戰鬥能力之間的差距?
僅從綜合戰鬥力上看,進攻方無論怎麼配置戰鬥單位,比起防禦方的實力都要弱一些。
如果,進攻方有一群配合默契的精英機師,付出一定代價之後攻克目標並非難事。
可眼下的問題是,雖然防禦方是完全由ai控制的,但進攻方也只有一個指揮官是非ai控制。
這種情況要想贏,只有寄希與戰地指揮官有超常的指揮能力。機師的單兵力量再強,在這種情況下的用處也不大。
只要看一下大部分志願者這種“平衡”的戰鬥配置和“教科書”式的戰鬥佈局,即可猜到結局不大可能會完美。
雖然“教科書式”一詞大多數時候都是褒義詞,但敵強我弱如此明顯的時候,還堅持使用教科書上的打發,那隻能用平庸一詞來形容這位戰地指揮官。
因此,使用非標準戰術“順風車”的張逸峰,自然得到了絕大部分觀眾的關注。
喜歡銀河系最強機師請大家收藏:()銀河系最強機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