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繼續在稻穀去殼工坊裡觀察,看著這個工坊的工作效率,時不時的檢視一下加工的效果,給出一些評價。
一圈走完之後,李安對這個工坊的基本情況已經瞭解了,總體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過,這也是在現有條件下的滿意,這種落後的加工方法到機器跟前就差的太遠了,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這裡的工人,每個月的工錢是多少?”
李安看向蘇家的小管家問道。
“回李侍郎,每人每月三貫錢,若是幹得好,還會有額外的稻穀獎勵。”
蘇家小管家說道。
“一個月三貫錢,就是一天一百文,現在稻穀的價格是一斗十文左右,大米一斗十五文到二十文,除掉稻糠佔的重量,一斗米從稻穀變大米的增值不過五文錢,一旦就是五十文,一天一個人最大加工出五旦大米,也就是二百五十文,其中,人工的成本就佔一百文,佔了足足四成啊!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比例,難怪你們這些種糧大戶都嚷著要機器呢?”
李安開口說道。
蘇家小管家連連點頭稱是,聲稱人工費太貴了,佔了太多的成本,若不是人工成本佔據太多,稻穀和大米的價格或許不會相差一倍,利潤或許也能多一些。
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由於人工費用佔據太多,導致稻穀加工成大米所獲得的在增值有接近一半都被人工費用佔據了,這極大的降低了種糧大戶和商人的利潤,同時,也是造成大米比稻穀價格高很多的主要原因。
在之前,人力比較低廉的時候,稻穀和大米的價格相差的就比較小,老百姓閒著無事都可以自己舂米,而現在就不同了,就算是京城的底層老百姓,也都是直接購買大米的居多,選擇購買便宜稻穀的底層百姓只是少數。
這主要是因為工坊太多了,很多底層百姓都忙著去工坊打工掙錢了,甚至家中的婦人也去找活兒幹了,如此一來,真的沒有時間去舂米,也沒有這個精力,就好比後世的社會,市面上已經沒有零售的稻穀賣了,就算有也賣不出去,因為沒有人有那個閒工夫去春蜜,大家都忙得很,別說給稻穀去殼了,就算是買好的大米,她們都沒時間去做飯,隨便一個點選就有外賣送上門來,這可比自己親自動手做飯要方便的多了。
是京城工業化的持續發展,改變了京城老百姓的生活習慣,讓原本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的老百姓,也開始喜歡買現成的東西了,直接買加工好的大米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要知道在之前的京城,只有條件好的家庭才會直接購買加工的大米,大部分家庭都是買稻穀,然後自己親自舂米的,很多老京城人,現在家中還有舂米的工具,只不過由於長時間不用而被廢棄掉罷了,甚至上面都落滿了樹葉和灰塵,也有一些人家把這個沒用的傢伙賣掉了,也有賣不掉嫌礙事的,直接就扔掉了,當然,扔掉舂米的人家都是條件較好的富裕之家,窮人家就算用不著也會放在家裡而不會隨便扔掉,畢竟,當初都是花錢買來的,扔掉實在是太可惜了,哪怕是什麼用處都沒有,那也是捨不得扔掉的,窮人嘛,總會有這種愛囤垃圾的臭毛病,也是早年窮怕了養成的毛病,可能一輩子都改不掉了。
輕微愛囤沒用物品的毛病也沒啥,對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若是這個囤垃圾的毛病比較嚴重的話,那就比較的糟糕了,後世的新聞裡經常會報道一種人,他們非常愛囤垃圾,甚至把自己的房子給囤的滿滿的,連個走路的地方都沒有,晚上睡覺就睡在垃圾上,家裡的臭味非常的濃厚,讓人很難忍受。
像這種囤垃圾嚴重影響自己生活質量的人,那是肯定有毛病的,正常人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只有心裡有疾病的人,才會把自己的整個房子都塞滿垃圾,讓自己的小家變成垃圾堆。
蘇家小管家聽李安的意思有研發稻穀脫殼機器的意思,內心非常的高興,連忙說道:“李侍郎,若是能有給稻穀脫殼的機器,咱們工坊的人工最多五十人應該就夠了,能省下不少工錢,最主要的是幹活夠快,遇到大生意也能接,現在因為大米加工的速度有限,遇到大客戶只能讓給別人,或者與幾個賣糧的大戶共同合作,一起為大客戶提供大米。”
“聽說蘇州那邊的工錢比較低,為何不直接在蘇州加工,然後大批的運到京城呢?這樣不是可以省很多錢?”
李安開口問道。
在交通越來越便利的大唐時代,若選擇走水路,大米運輸到京城確實需要很長的時間,可如今已經有了鐵路,運輸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大米直接運到京城也不是很難。
蘇小管家聽完一臉的無奈,開口說道:“李侍郎有所不知,現如今雖然有了鐵路了,可需要走這條路的貨物實在是太多了,運費也連年增長,若是大批的運輸糧食比走水路要貴一些,當然,因為能很快運到京城,多付一點運費也算不了什麼,可我們蘇家也算不上什麼大家族,也沒啥過硬的後臺,我們基本搶不到車廂,那麼多商人的貨物都需要走這條道,尤其水果綠菜這些,若是走水路到京城就壞掉了,所以,肯定要優先讓他們運輸,而我們這些糧食短時間內也壞不了,自然爭不過他們,所以,我們這裡從蘇州運過來的稻穀都是走水路的,有時也會遠一些大米,但數量不會太多,主要是擔心路上不好儲存,若是壞了生蟲了就不好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個小管家說的是實話,雖然大唐已經新修了運力強大的鐵路,但由於線路就那麼幾條,而需要藉助這條道路運輸的物資就極多,所以,就註定了很多物資,尤其是大宗物資,難以透過這條線運輸,運力不夠也沒有辦法,有實力有後臺的權貴自然能夠爭到鐵路的運力,而地位一般的商人就難以爭取的到了,或者說要排好久,甚至直接拒絕運輸,就算朝廷加開很多火車班次,也滿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運輸需求。
對於運力緊張這種情況,李安自然是非常清楚的,但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並不容易,因為修建鐵路沒有那麼容易,這是一項耗費巨大的工程,每一條都是需要大量真金白銀才能修成的,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自然只能先滿足最棘手最重要道路,而對於不太重要的道路就要延後修建了。
鐵路的修建對資源和資金的需求極大,而大唐內部有那麼多大河小河,這些河流上必須要修建鐵路橋才能讓火車通行,而在大江大河上修建橋樑,這個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要耗費的資源和資金自然低不了,所以,長江黃河這些大河上至今也只是擁有幾座橋樑罷了,長江黃河的橋樑全部加起來一隻手都數的完,而只要這些大河上的橋樑不夠多,那麼,火車的通道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江河上的橋樑將成為鐵路交通中的瓶頸,所以,若要解決這個矛盾除了要多修一些鐵路之外,還要多在河流上建橋,不能讓江河阻礙大唐帝國交通的發展。
只不過,不論是修路還是修橋,都需要慢慢來,是萬萬急不得的,著急也沒有用,資金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滿足了交通的要求,其它方面就難以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