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說的都是很現實的問題,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底層百姓,都必然是幹最苦最累的活兒,拿著最微薄的工資,任何時代都不可能有例外,不論多麼完美的社會,都不可能存在共同富裕,或者說均富。
而所謂的讓早期富裕起來的人,去幫助還沒有富裕起來的人,推動所有人一起富裕,這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不論在哪個帝國,哪個朝代,隨著帝國的發展,貧富差距永遠都是越拉越大的,貴族地主圈地會越來越多,老百姓會一步步的喪失土地,到最後所有的土地幾乎都到了極少數人的手中,而普通老百姓卻一無所有,然後天下動亂,進入一個新的朝代。
為什麼富裕的人,不願意去幫助窮人,然後讓窮人也跟著富裕呢?這自然是因為人是貪心不足的,有錢了之後,還會想著更有錢,永遠都不可能滿足,若是去幫助別人,自己的利益肯定會受到損失,另外,若是幫助別人之後,別人比自己更富裕了,那自己的幸福感就會極大的減弱,說話也不如之前硬氣了。
很多人都能明顯的感覺到,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並不是真的關心,若是自己中獎了,周圍的人估計不是羨慕,而是非常的嫉妒,並盤算著該如何撈點好處,自己獲得了事業的成功,周圍人真心祝賀的少,內心嫉妒的多。
若是一個人講了自己遇到的倒黴事,周圍的人都會很開心的哈哈大笑,若是一個人講了自己獲得了某項榮耀,可能無法獲得任何的回應,甚至,別人根本就不去理睬。
當然,這些有嫉妒心的人,並不是什麼壞人,有可能都是遵紀守法的老實人,但就算是好人,也是有嫉妒心的,嫉妒心是人的本性,從人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任何人都改變不了,這就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就是要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一切都要服從自身的利益,不是有句老話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還有教會了徒弟打師傅,東郭先生幫助了啥被啥咬了一口,總之,富人不肯幫助窮人,除了自己貪心之外,也是明白這些道理,知道人的本性。
但聰明的富人,做事兒都是有度的,在盤剝壓榨窮人的時候,會留有餘地,要給窮人一個活下去的空間,不能盤剝的太狠了,不能不給別人活路。
當富人集團壟斷了整個天下的所有土地和資源的時候,給幹活的窮人多少報酬,那還不是完全自己說了算麼,這樣壓榨就會越來越嚴重,直到把窮人給逼死或著逼反。
古代的社會就是如此,後來的人吸取了教訓,強制性的給富人集團帶了個緊箍咒,強迫他們不能以太低的價格僱傭僕人,要有最低的工錢標準,否則就是犯了王法了,如此一來,雖然窮人依舊很寒酸,可有了這個最低保障之後,吃喝是不用愁的,養活一家老小就沒啥問題了,若是特別困難的,朝廷還有米油補貼,那更是讓窮苦老百姓感激涕零。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有人號召這些貧民打天下,貧民是不會答應的,打完天下,你做皇帝,我還是貧民,或者早就身首異處了,誰也不是傻子,憑啥好好日子不過,跟你冒著殺頭的危險去造反,老百姓的要求也不高,有吃有喝,基本上就滿足了,當然,也必須有個安定的家,這個李安已經在想辦法了。
李安躺在後座上,開始思考京城百姓的衣食住行,此刻,衣食住行之中的衣服問題,早就不是什麼問題了,已經獲得了全面的解決,出行也沒有什麼問題,比之前便捷太多了,地下通道還在修建,以後會更好的,吃喝也隨著高產作物的推廣,變得不再是什麼大問題,只有住房的問題最大,這也是因為京城來的人太多了,再加上炒房的人趁機搗亂,而李安顯然已經在想辦法了。
閒聊一陣子之後,顏如玉和唐兒都睡著了,李安看著她們睡著的樣子,嘴角露出了一絲溫馨的笑,她們的日子過的太幸福了,而這一切,顯然都是李安的功勞,是李安的努力奮鬥,換來了她們的舒心生活,而若是要讓更多的人過上如此安逸的日子,李安就必須更加的努力才行,不但要研究高產的作物,而且,還要研究如何改善城市的住房問題,畢竟,隨著李安推動工坊和商業的發展,人口都開始向城市和資源地集中了,而人口集中之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居住的問題了,糧食和衣服這些物資,都可以隨時運輸進來,但房子是固定的資產,是無法實現運輸的,只能在人口的聚集地進行建造才行,在土地面積有限的區域建造房子,除了往高處蓋之外,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即便如此,那也是比較緊張的。
因為有限的土地上,不可能全部用來蓋居住的房子,工坊,商業的店鋪,學堂,軍營,衙門,休閒的草地,這些都是需要土地面積的,把這些去掉之後,能夠用來蓋房子的面積就更少了,所以,總體來說壓力還是很大的,為了容納更多的人,只能選擇擴大城池的外延,把房子蓋在更遠一些的地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京城的外延已經擴充套件的很遠了,三環四環啥的都出來了,城外的人口早就已經超過城內的人口了,只是居住的相對分散,所以,顯得沒有城池內熱鬧,但以後怎麼樣就很難說了,也許繁榮程度會超過城內也說不定。
城外的工坊有很多,當然,資源類的工坊是不多的,因為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資源的,而加工類的工坊就非常的多了。
比如紡織,染布,服裝類的工坊就很多,只需要從外地將棉花,亞麻,蠶絲這些材料運輸過來,就能在工坊裡進行生產了,這些工坊還是勞動密集型的,對用工的需求非常高,每一個都是用工的大戶。
關於吃喝方面的加工工坊就更多了,比如醃鹹菜的工坊,醃臘肉和蛋類的工坊都是不少的,生產醋油的工坊自然也少不了,因為京城讀書人多,生產紙張和印書的工坊就更不缺了,生產毛筆和硯臺的工坊更不能少。
總之,由於京城的人口很龐大,對各種物資的需求很高,所以,各種各樣的工坊,都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而如此龐大的工坊,都是需要很多人力資源的,人都想不多都不可能,這也很自然的造成了京城居住困難的現狀。
後世的帝都也是同樣的情況,居住環境很是不好,房子永遠都是緊缺的,而且房價是一漲再漲,都高的離譜了,普通的打工仔是無論如何都難以在京城購買一處屬於自己的住房的。
很多人經過各種分析,都覺得房子的價格太高了,是不可持續的,是早晚要大降價的,結果,房子不但沒有降價,反而是越來越高,高到讓人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