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朝廷要削藩的時候,藩王也會爭辯,說這裡的土地是先皇冊封給我的,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你現在的皇帝,憑什麼一句話就把這些土地收回,這是什麼道理,於是,自然是會反叛的。
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話講,那就是說話不算數,是非常容易引起別人憤怒的,不論這個人是什麼人,是一個普通人,還是帝國的皇帝,都是一樣的。
而李安所提出的設想,有些太理想了,所以,也存在一點小小的欺騙,就算普及教育,也是不能完全杜絕各種違法犯罪,但總體來說,透過教育之後,老百姓的素質會提高不少,各種違法違規現象是肯定會大大減少的,這是肯定的。
當然,光靠教育是肯定不夠的,除了教育之外,還需要朝廷有足夠的監督和威懾力量,這樣才能讓普通的老百姓安心的創業,而不會選擇去從事危險的犯罪活動。
“諸位,本官再強調一遍,所謂的推行全國普及學堂,並不是要把天下人都培養成考功名的讀書人,而是為了教育百姓,提高他們的素質,讓他們懂得基本的理法,認識最基本的文字,不至於成為一名不可理喻的刁民,至於其中有極個別有才之人,也能及時的發現,不至於讓朝廷有滄海遺珠之憾,最近這些年,不但朝廷的國庫日漸充盈,民間的商人也是越來越富庶了,讀書學文的人是越來越多,私塾早已遍地開花,在京城至少有三成的孩童,都已經有學堂可上了,如此,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推行普及學堂呢?諸位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李安看向眾人,開口說道。
國子祭酒,眉頭緊緊的皺在一起,顯然是陷入了沉思,而不少博士都覺得李安說的似乎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就連學堂裡的學生也覺得李安說的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
此時此刻,隨著大唐帝國的經濟越來越繁榮,有錢人變得越來越多了,首先就具備了培養孩童的先天條件,只有手裡有錢,還怕請不到窮酸書生教自己的孩子嗎?這導致了大唐的讀書人群體開始激增,甚至,不少普通百姓也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入學讀書,學習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識。
但總有一些特別窮苦的人,根本就供不上孩子上學的學費,也有一些家中孩童多的,只供養其中的一名孩童,讓其餘幾名孩童幹家務,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但總體上看,學童的數量是越來越多了,到處都能聽到孩童的讀書聲。
甚至,有些商人之家,會邀請先生教自己家的女兒讀書學文,這非常的難能可貴,如此,這些女子學有所成之後,便會成為有才華的人。
就從京城長安的情況看,能夠讀書的孩童,確實已經佔到三成了,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了,大唐的其餘地區,肯定達不到如此高的比例,但就算有三成的高比例,那也只佔少數而已,絕大多數的孩童,還是沒有獲得教育的機會,這是李安提出教育普及的主要原因。
而對於這些勳貴來說,已經有這麼多人參與競爭了,就不用再在乎更多一些人加入了,而且,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機會,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能夠學有所成,還要看一個人的身家如何,若是家族沒有依仗,那麼,就算學富五車,也是很難向上發展的,所以,這些勳貴完全不必太過於擔心。
“老朽覺得,李侍郎說的有些道理,普及學堂,不但能夠教育百姓,而且,也能解決很多沒能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的生計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啊!”
一名博士開口說道。
現如今,沒能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是有很多的,這些人也沒有力氣,想要謀生是難於登天,除了繼續考功名之外,他們剩下的路很窄很窄,而做教書的先生,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大唐全面普及教育,那麼,很多讀書人就都會擁有謀生的工作了,這對於穩定社會,提高讀書人的謀生能力,那是大有好處的,也算是穩定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了,如此,這些傢伙有什麼理由不支援呢?
“考不取功名,就去做教書先生,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以後真正的讀書人,就再也不用擔心養不活自己了。”
一名助教摸了摸鬍鬚,非常欣慰的說道。
按照李安的計劃,在全國推行普及教育,這對於教書先生必然會有極大的需求,會滿足很多人的謀生需求,之前很多讀書人,之所以一直不放棄考功名,就是因為讀書讀的太多,除了考功名之外實在找不到別的謀生之路,若是有教書育人的工作養活自己,很多讀書人都會選擇這份工作的,畢竟,這份工作還算體面,也不是很累,是一份很高尚的工作,套用後世的一句話,那是陽光下最光輝的事業,是一份最讓人羨慕的偉大職業。
總之,推行全國普及教育,對於眼前的大唐帝國來說,是非常迫切,也是很有必要的,這不但能夠解決孩童的教育問題,而且,還能夠解決很多讀書人的生計問題。
至於讀書人更多了之後,會造成更多的失業,這就不是此時應該考慮的事情了,而且,李安之前也說的很清楚了,推行全國普及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教育理念,讓學子以學習知識和道理為重,而不是為了考取功名,除非特別優秀的學子,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
這個工作交給各地的教書先生負責了,他們會根據學童的能力,決定是否鼓勵其考科舉,遇到資質特別好的孩童,自然要大加培養了,而遇到資質愚鈍之輩,自然不能鼓勵他們考科舉,這相當於是害了他們。
喜歡盛唐不遺憾請大家收藏:()盛唐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