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並不是長城完全無用,它還是有點用處的,它的存在可以加強中原王朝的防禦力,只要北方遊牧民族的實力不是太強大,就不至於對長城構成威脅。
另外,北方遊牧民族的統治機構是比較鬆散的,很多時候,北方遊牧民族的首領,根本就無法有效的管理麾下的所有部落,有些部落很有可能會不聽首領的命令,肆意的南下侵擾。
比如,幾十人,幾百人的小規模遊牧騎兵,時不時的就會侵擾中原郡縣,掠奪大量的人員和財物,然後心滿意足的返回草原,像這種大量小規模的南下侵擾,是非常傷害中原王朝便民的,而建設了長城之後,這些小規模的遊牧騎兵就無能為力的,他們的人數太少,就算想要拆除一段城牆,那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辦得到的,而且,當他們劫掠之後,還必須從這個拆開的口子回去,而若是這裡被堵上,他們就很有可能回不去了,如此,自然也就不敢隨意南下侵擾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至於大規模的遊牧騎兵南下,長城同樣具有很強的防禦力,建造長城的時候非常不容易,同樣的,拆除長城也不會太簡單,遊牧大軍拆掉幾段城牆之後,在回去的時候,也就必須還從這幾個地方回去,而不能隨心所欲的從任何方位北歸,受到的限制很大,而且,拆除城牆耗時又費力,肯定不會拆除太寬,而口子太小,大軍透過的速度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耽誤大軍行動的迅捷性,一旦回去的口子被堵住,而中央王朝的兵馬又壓了過來,這些遊牧騎兵就危險了。
所以,不論如何,長城的存在,絕對是有很大作用的,在防禦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人可以忽視長城的重要防禦作用。
而長城的建設,絕對不是從秦朝開始的,在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城就已經開始建設了。
當時的建設長城最為積極的,就是秦國,趙國和燕國了,這三個國家都是處在靠北位置的強國,他們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三十至五十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
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爭霸事業,不得已,這三個國家只能採取建設長城的辦法來抵禦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騎兵,利用長城來限制這些遊牧騎兵的機動性,而騎兵的機動性一旦被限制了,威力也就被極大的限制了,再也不能隨心所欲了。
當然,面對遊牧民族的威脅,光靠修築長城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變革兵制,組建新的強大兵種,以此來威懾北方的匈奴,同時,也能夠威懾爭霸的對手。
比如,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開始推行富國強兵的策略,軍隊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將原先的車兵為主,改為以騎兵和步兵為主,尤其注重騎兵的建設,從而一步步建設出一支強大的大秦鐵騎。
趙國的趙武靈王,同樣是改革兵制,讓國內計程車兵穿胡人的衣服,進行嚴格的騎兵訓練,歷史上稱之為胡服騎射,而經過這個策略,趙國很快就出現了一支極其強大的騎兵軍團,趙武靈王憑藉這種超強的騎兵軍團,先是向北進攻,打的遊牧民族出身的林胡滿地找牙,林胡王獻馬乞求投降,而後,這種騎兵軍團又攻破了中山國,擴大了趙國的版圖,之後更是一步步的南征北討,為趙國打下了很大的一片國土。
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南邊是強大的齊國,西邊是強大的趙國,北方又有東胡這樣的遊牧政權,生存環境可謂極為惡劣,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讓自己能夠生存下去,燕國先是卑躬屈膝的討好北方的東胡,讓國中大將去東胡做人質,從而瞭解東胡的山川險要,佈防情況,軍隊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就率領大軍襲擊東胡,並將東胡打的打敗,而後為了防禦東胡的報復,在北方邊境修築長城,保護國境內的安全。
當然,春秋戰國時代的長城,絕不僅僅只有秦國,趙國和燕國,在南方和東方以及中遠的好多國家,都有建造長城的情況。
比如南方大國楚國,為了防禦鄰國而修築了規模宏大的長城,齊國也同樣為了防禦中原鄰國而修築了很長的城牆,魏國的長城更厲害,足有兩條之多,線路也很長,畢竟,魏國地處中原,要防禦的國家很多,對長城的需求很大,韓國在攻滅鄭國之後也擁有了一段長城,而中山國為了防禦趙國,修築了長城。
不過,這些長城的規模和名氣遠遠不如秦趙燕三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大秦帝國統一天下之後,調動大量民力,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在了一起,使其成為中遠王朝的北方邊界,進而可以持續得到修繕和維護,而其餘的這些長城,因為處在統一的中遠王朝的版圖內部,所以,重要性就不存在了,也不會獲得絲毫的修繕資金,慢慢的就自然毀掉了,還有一些被附近的官員和百姓拆毀,取其材料用以建設自己需要的建築,所以,後世幾乎沒有儲存,只有秦趙魏三國的長城,因為要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而始終存在著,名氣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了,人們只要看到北方邊境的長城就會想起秦魏三國。
漢朝初期,由於中原飽經戰亂,長城沒人維護,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守衛,而匈奴卻突然強大了起來,於是輕鬆的越過了蒙恬修築的長城,進入了河套地區,從此,中原王朝就不斷的受到匈奴騎兵的騷擾和侵害,邊民可謂是苦不堪言。
為了對付匈奴人的南下,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的時候被圍困了,若不是臣子使用計策就死了那裡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後就是所有後人都知道的和親政策了,在北方長城被匈奴攻陷的情況下,大漢朝所能依仗的就是稍微靠南的秦趙燕老長城了,這幾條長城都很破舊,但就算是破敗的長城還是起到不少作用的,至少,匈奴千人之內規模的南下基本被杜絕了,因為少量兵力的南下意味著有來無回,會被打的滿地找牙的。
之後,大漢朝出了李廣,程不識等有名的長城守將,他們負責防禦匈奴的突襲,小規模的匈奴根本就沒有機會南下,而就算是匈奴主力南下,有時候也能被擋住,而若是沒有這些破舊長城的話,縱然是李廣這樣的名將,也是抵擋不住匈奴騎兵南下的。
之後,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也是以這些長城為進攻和防守的主要據點,有了防禦力強大的長城,北擊匈奴的衛青和霍去病就沒有後顧之憂了,進而把匈奴打的大敗,讓匈奴遠遁漠北,從而收復了漢朝初年丟掉的河套地區,修復了蒙恬所修築的秦長城,還修建了外長城,讓大漢朝的威名傳遍天下。
在大漢朝之後,各個朝代都非常注重長城的維護和擴建,其中,擴建比較厲害的朝代是明朝的長城,這大概是由於明朝面臨北方的威脅更大一些吧!
大唐朝廷對於修築長城,自然是不夠積極的,畢竟,大唐的領土一直延伸到漠北,長城成了大唐內部的城牆了,而不是防禦外敵的邊牆,如此情況下,想要讓統治者重視這麼一座內部的城牆,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喜歡盛唐不遺憾請大家收藏:()盛唐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